校园 | 旃檀小学:与乐与成就
旃檀,意为“与乐”和“成就”。
作为一所全新的现代学校制度试点校,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和制度不断碰撞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群人重新理解教育,不断抵达教育本真的过程,相互“与乐”和“成就”的过程。
01
新都区旃檀小学是所新学校。旃檀,却是个老名字。
旃檀,也就是檀香。在佛教里,“旃檀”意为“与乐”,给人愉悦,旃檀木常用做佛像。《西游记》最后,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有成就之意。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便化用这个意思,“守护本真,静待花开”。
而要理解旃檀小学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或许还要从这个名字背后的历史说起。
旃檀小学原校建于1906年,因由明代古旃檀寺改建而成,故得名。那时,正是中国“废科举,兴学校”的第二年,也是整个中国朝向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聊起新都学校的发展历程,人们或许还记得那首民国老校长胡西彭创作的《旃檀小学校歌》:“知难行易,养正童蒙。莘莘学子,旃檀从风。储才建国,植基必丰。教育普及,革命成功。”
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一批进步人士走进旃檀小学,恢复和组建了中共新都特别支部。特支书记杨成勋在教五年级地理课时,将中国大好河山比作桑叶,正被帝国主义蚕食。他从“九一八”事件讲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同学们泣不成声,满腔义愤。
两年时间,中共新都特支在新都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巨大力量。而那个年代激荡的理想、信仰也铸成旃檀小学独有的历史印记。红色与炽热,与乐和大同被传承,成为旃檀人精神的內核。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作为成都市最早起步的北部区域,新都区率先接受了成都的城市外溢。2018年,这座著名的“产城”在成都市“中优”“北改”之下肩负起“成北新中心城区”这一历史使命。新都教育也由此步入一个新节点。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增加,新都区学生体量跃居全市第一,而与此对应的,是日渐扩大的教师缺口、有限的教师编制,以及在原有学校体制下教师动力不足等问题。
2016年,距离旃檀古寺向北一公里处,一所全新的旃檀小学移址重建。作为区委、区政府打造的教育高地,这所建于成都北部商城经济圈中央的公办小学,将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的身份探索自主办学,为周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教育。
这是“形势倒逼促成的改革”,同时,也是一个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起点。
一个人和制度不断碰撞的过程
02
现代学校制度是什么?这或许是每个旃小人进入学校都会问的第一个问题。
从外校调任而来的严莉老师,还记得最初来的感受,“稀里糊涂的,没有意识,该教书还是教书,以为和其它学校一样”。
直到学校的一项政策制定与生活发生真切联系时,老师们才猛然发现,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不同。
2016年,旃檀小学通过一年的筹备,已完成了学校治理框架的初步建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促进学校治理向多元主体转向,三部一室(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课程与教学部及办公室)的设立则压缩管理层级,有机统筹教学工作。
在教师管理上,旃小设置了教师退出机制,如考核时出勤一项扣到一定分数,教师就会退出。而此时,数学老师叶娟的实际情况正与这项制度相矛盾。
叶老师父亲生病,需要时时照顾。她是独生子女,又不忍心放下教学,两头跑的频率很高。亲属生病,按规定只能计事假,这就被扣掉很多分。
史良静和学校班子了解情况后,便立即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讨论,是否修订考勤管理制度。
当史良静询问意见时,严莉第一反应是“没意见”。当校长再次说明情况后,她才开始思考,尝试提出改善方案。
在这项议案上,全校教师经过严格的决策流程,全票通过,最终修订了考勤制度:凡是直系亲属重病请假,只要提供依据,便视为教师个人病假。2019年,又加入了父母陪护假。
严莉感慨,虽是一件小事的解决,但现代学校制度却以直接的方式进入到老师心中。在这之后,大到学校发展规划,小到日常生活,她开始以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是希望创建一所大家都参与发展的学校”。
让她印象很深的是每学期的教师考核,由于考核分数与薪酬挂钩,考核组在加分扣分上争论不休,“火药味儿”很浓,但最后总能让老师各方面“达成一种平衡”。
有老师在工作竞聘中,看到只有两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时,找到教师发展部负责人:“我怎么只有这点课,我还要养家糊口……”一句玩笑话,体现了对工作量截然不同的心态。第二次竞聘,他获得办公室干事的职务,达到了满意的工作量。
严莉说,正是在老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向人之常情不断贴近的双向互动中,“各种繁杂事务,就像河水一样顺通了,而老师的心,也在捋的过程中理顺了”。
而对于年轻教师,他们对扁平化治理模式适应力更强,旃小也以最大限度包容、保护着他们的新思想和个人特色。
2017年大学毕业、2018年入职的张敏,性格内敛,抱着“新学校会有更多成长机会”的想法加入旃檀。
回忆当初面试,她仍感到温暖,“台下坐了一群老师,试讲时,那个坐最中间的人就一直对着你笑,不管讲得好还是不好,她一直笑着点头”。这给了她最初的从容和自信。
前不久的创新创优项目讨论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张敏说,“我们都是很勇敢地提意见,直接点名,毫不顾虑”。开完会,学生发展部部长陈宇感叹,“你们也不看是谁,就这么直接地说。”
“我们对事不对人。”一旁的秦祎老师总结道。她性格直爽,有一次对工作安排有不同意见,中午就在食堂一边打饭一边和年级组长争论,最后被说服,心甘情愿接受安排。
校长史良静在旁边默默吃饭,之后跟其他老师交流,“我们做事习惯含蓄委婉,年轻人要更直接”。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校长角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史良静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协调者,而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史良静知道,要让制度“活”起来,关键还在“人”。
在她看来,不论是同类型的试点校,还是有多年积淀的老体制学校,旃檀小学的特殊性就在于“从创办之初就有制度保障,顶层设计会做得更好一点”。而在顶层设计之外呢?这依然是一个人和制度不断碰撞的过程。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文化在不断碰撞中融合共生。
“人‘活’起来了。当我们认为一件事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有利时,大家只用考虑将它齐心协力做好。”
旃檀小学校长史良静 摄影_汤成米
一个重新发现教育的过程
03
初见史良静校长很意外,如果她不自我介绍,有一瞬间,你会误以为她就是一位亲切温和的普通女老师。
这种印象后来在年轻老师们口中得到印证:“像妈妈一样,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跟她分享”“她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但对细节很严格。开会迟到了,她会提醒你;期末时有点急躁,她会教你克服情绪”。
创校之初,通过挖掘“旃檀”内涵和历史,学校便确立了“守护本真,静待花开”的办学理念,“核心是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这句话看似简单,而最终要让理念丰满、落地,还要加入老师们一个个自我成就的故事。
现代学校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是教师队伍建设。年轻化的教师结构,既带来优势,也带来挑战——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成长,独当一面。因此,从办学第二年起,教师成长便成为旃小重点突破方向。
史良静时常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20多年过去,最早教的那批学生也已接近40岁。
跨过这样的时间长度,“你会发现,教育真是一个慢过程。你的观念也会慢慢变化,从外在到内在。但有种本源的东西一直没变。你会更关注孩子自身需求,为他的终身考虑。所有孩子都会有他自己的成功,即使学业不理想,也许其它方面仍会让你欣慰。”
她还记得有个孩子有先天性多动症,上课时经常会控制不住趴在地上,作业也糟糕,“一开始会让你很生气”,她坚持在放学后、假期时悉心教导;男孩后来读初中时,他们还在路边相遇,男孩把学校的门打坏了,她顺路载着他;男孩后来当兵,复员后进入企业局。
直到现在,她还关注着这个孩子的近况,说起来微笑,“大个子,生活得很幸福”。
那些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纯粹时光,让她今天仍然感动。现在,她也把这样的故事再讲给新来的老师们。
在史良静看来,制度化建设的背后永远不能脱离教育的文化和情怀。包括她在内,这么多新老师聚集在一起,要做成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发现教育的过程。“学校文化不是打造的,而是在老师中间,乃至于学生间,自己慢慢提炼产生的。”学校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受教育、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有顺利、有曲折,从教育的本真来看都是正常的。
在记者采访这天,正是期末教师考核日。教师评价多元,涵盖德育、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这也是旃檀小学培养老师的路径,学科教学外,多元发展。
张敏在工作第一年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自顾不暇”,“虽然没有传统的老带新,但自主权和学习机会非常多”。入职前一周是集中实训,入职后则是新教师培训、学科教研、名优教师工作室学习、外出学习等。学校还专门聘请教研员,每周二到校指导教师备课。教师还可成为各职能部门的干事,锻炼组织能力。老师们每天研讨会到七八点,周末时间表也满满当当。
到第二年,她明显感觉“慢慢捋顺了”。她开始尝试投稿、参加区上、省上的赛课,“没有学校的压力,因为是自己争取来的机会,反而更加珍惜”。
而更大的改变还是她们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张敏向我们讲起近期令她很感动的一堂语文课,《狐狸分奶酪》。依据课文的核心主题“分享”,她提前准备好从云南旅游带回来的鲜花饼,设计了“分鲜花饼”的小环节。有个孩子没有分到鲜花饼,跑过来告诉她,“张老师我只分到了渣渣”,旁边女孩听到了,马上将自己那份分了一大块给他,俩小孩开心拥抱。有个小组不知道怎么分,于是决定放在盒子里大家一起吃。
最让她意外的是一个平时习惯不太好的男孩,他第一个走过来,“老师,我想跟你分享”。那一瞬间,张敏突然觉得和这个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她想到,“教师应该多放一些灵感在课堂上,这些瞬间多么动人”。
同样被拉近的还有和家长的距离。作为年轻教师,在家长眼里,性格含蓄、初来乍到的她,“就是个小姑娘”。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呢?张敏慢慢发现,其实不需要太多沟通技巧,“只要你的心在孩子身上,一心一意跟他探讨,他感到你爱孩子,距离自然就近了”。慢慢地,就像“哥哥姐姐一样自然”。张敏说,这就是她理解的本真。
秦祎老师班上的孩子都很“像”她,“逻辑思维强,很理性”。她和搭班老师都是研究生,从思维习惯到做事方式,都倾向于思辨和严谨。投射到教学上,总会不自觉地跟孩子“讲道理”。时间一长,她们感觉不对,“孩子容易知行不合一,他清楚道理,但行为上还是个孩子。”
她们开始改变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以言语上的鼓励,或就是一个拥抱,“多给他们一点温度,之后孩子在跟小伙伴相处时,也不会分辨得太过清晰,更多是感受到一个集体的温暖”。
秦祎说,她自己也跟着成长,连“说话语气都变温柔了”,感觉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融进心中。
旃小的“颐真德育”便在老师们重新发现教育的过程中,在老师与孩子彼此等待、互相成就中自然而然达成。学校以“颐志”“颐行”“颐性”的“三颐”课程为主,开展特色化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上学期,学校重点开展“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带着孩子深入认识了“清明”“霜降”两个节气,自然运作的规律便悄然与孩子成长的规律相合相印。
充满活力的旃小教师团队
一个理想落到实地的过程
04
和张敏同年入职的姚玲,是课程与教学的硕士研究生,适逢学校课程建设,打电话一问,她就来了。
到现在,她还时常会想起电话里史校长说的那句话:“作为老师,最要紧的是对教育的情怀。”当时懵懵懂懂,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才越发体会深意。
此时,学校在“静和教育”理念下开发的“七彩课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要真正形成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一次开发课程时,姚玲便遭遇了难题,“只知道大概体系,但不知具体怎么构建”。她爱好手工制作,根据一年级学情,她提交了“折纸”课程申报方案,后来反思,“只是一个初步设想,没有考虑孩子实际接受情况,内容也不够细化”。
帮助她将想法迅速落地的是团队协作和制度护航。
2018年,学校创新创优项目“项目审议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完善了学校章程下的基础性制度。通过三次审议,以多元参与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从提出到团队组建再到改进深化的完整过程。项目中期时,审议小组包括至少一名有相关经验的校外专家。
第一次审议侧重对课程价值、定位、内容安排的建议。姚玲回忆,当时负责课程建设的王英豪副校长就一语道破了她的困扰,“你的课程要给孩子带来什么价值?孩子学了有什么收获?”在这个原则上,再进行内容细化。
以这个思路改进并付诸实施后,姚玲发现,“对低段孩子,有些操作步骤太难,效果不理想”。第二次审议时,她提出这一困惑,有老师建议调整内容,“不用要求多么精致的形状,最重要是孩子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内容精简后,她尝试在手工中注入文化内涵,根据节日来安排课程,如中秋节折纸兔、国庆节折灯笼、妇女节折玫瑰等,最终形成了一门综合性质的《妙手生花·纸艺+编绳》课程。
对姚玲来说,这一过程是对她理论学习的梳理,也带给她新的突破。“我是学课程的,但当你真正去做,真正接触孩子时,才知道最重要的不是你想表达什么,而是孩子要获得什么。”有了这一体会,她在王校带领下,和秦祎老师一起给老师们提供课程开发的思路或模板,“让自己所学落到了实处”。
2019年暑假,经过近一年时间,所有课程审议完毕。在学校整体规划下,原有课程得以重新梳理,变得精简有序。
37门课程,围绕“培养真知、真行、真性情的本真学子”培养目标,被划分为文明、美德、智慧、勇武、品味五大课程群。未来,将按照课程在不同领域的分布情况酌情增加,并最终控制在60门左右。在旃檀小学最新成集的《课程寻真方案》中,每一门课程都包括课程价值、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五个维度,并附以三次审议记录与教师感悟,为后来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负责整体课程建设的副校长王英豪,也是课程与教学专业的博士,同时担任新都区教研培训中心一室主任。在他看来,旃檀小学从2017年关注课程建设,既有其新学校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是整个新都区课程意识的觉醒。
课程建设不仅是课改的一部分,也成为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2017年学校申报成都市规划课题《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新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式校本教研便是其中重要部分。
助力旃小发展的支持者之一,新都区教育学会会长、新都区人民政府副总督学鲁家勋,点赞旃小课程探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方面,它的内容反映着在国家总体教育方针下,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需求的统一,构成课程的基本趋向。另一方面,课程现代化是现代制度学校最核心、最应该做的事情,办理想的学校是由构建理想的课程开始的。同时,这也离不开旃小人自身努力和高校、专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正式完成了从“静和教育”向“本真教育”的迭代。
在“本真教育”体系下,颐真德育、课程寻真、课堂达真、科研求真、制度护真五大版块协同发展。每一版块都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如教育科研,形成新教师指导手册《初见》,“项目式教研”汇报在新都区首届校本教研主题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旃小教师论文获奖数十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7篇。
丰富多彩的“本真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
课程的更新迭代,在一线教师们眼中,最直接的,还是教学和孩子们的变化。
严莉还记得一个细节,课堂上有两个孩子调皮,按照老习惯,她留下处理后,耽误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结果班长转达,“体育老师说,请马上让他们去上体育课”。她感叹,“之前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旃檀,各个学科都同样受重视”。
美术、音乐等科目,学校均聘请专职教师授课。除此之外,优雅灵舞、新西游记、印象旃檀等校本课程则带给孩子更多选择。严莉班上的一个孩子,语文成绩中等偏上,但在绘画上拿到全国性奖项,“孩子均衡发展,并且学得很快乐,他们超级喜欢学校的课程”。
“颗颗星,亮晶晶”,每一学期“旃檀之星”评比,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使者”“数学演说家”“劳动小能手”,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己的奖项。“六·一”课程展示中,一位智力边缘的孩子参加了舞蹈表演,整个队伍因为她有了不小的不整齐,但看见她纯真的笑脸,掌声特别热烈。
传统学科也变得更贴近孩子的发展实际。语文组曾发现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不平均,相比其它学校还要低一些。第二学期立即开展“水手进阶”的活动,每一级有相应的识字量要求和专属称号,孩子们可以多次申请考核。暑假已经开始,考核老师还往回赶,因为有几个孩子获得高级水手,但有信心进阶船长,提前跟老师约定这天测试。
“静和之声”广播站
一个多元教育不断融合的过程
05
蒋珍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一对龙凤胎就读于旃檀小学四年级,大女儿已上高中。她和丈夫在学校附近皮革城经营生意。几年时间,城市与经济不断变化,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的蒋珍是学校监事会家长代表、家长委员会主任,而四年前,通过摇号制度进入旃檀的她,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内心忐忑,“不知道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四年,她形容自己,这就像一个重新一步步贴近孩子、走近学校的过程。
作为监事会家长代表,她全程参与学校管理,大到制度的变化,细到食堂食材、体育器材、孩子的期末奖品等等,都有家长参与监督和建议,每一次学生活动都活跃着家长志愿者身影。
“有时候,你自己甚至也不知道怎么就变了。”蒋珍对记者说。
也许是她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第一次以老师身份与四十多个孩子交流,内心紧张的时候。她教过孩子们做糖醋排骨、唱他们那个年代儿时的歌谣。最近一期的“游历中国”课程,她把和自己孩子在暑假时云南旅游的经历带给了更多小朋友。
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童年记忆。“家长进课堂”根据不同年级学情确定不同主题,低段重视亲子关系,中段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高段则是职业启蒙
在孩子们的惊讶和笑声中,她也重新发现了生活的乐趣,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也许是她一期不落地参加“家长讲堂”,不断刷新教育认知的时候。每期讲堂由学校老师、专家主讲,内容涵盖育儿知识和热点教育话题,几乎每场满员,有些家长特意抽空赶来听讲座。让蒋珍印象深刻又感慨万千的一期是,“教育孩子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这就犹如一次教育的恶补,补上了家庭教育最缺失的一环,沟通与陪伴。”
她还记得大女儿小时候,生意才起步,当时家住金堂,忙了一天后从新都驱车1小时赶回家,看见女儿作业没完成,着急了会打孩子。生意上的压力也让她疏于对大女儿的陪伴,也就成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现在,她会感到抱歉,开始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们相处,“长期沟通比棍棒教育重要,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对我们自己心灵的教育”。
两个小孩在旃小丰富的课程体系中自由地遨游,女孩喜欢拉丁舞,男孩喜欢编程、美术、唱歌,性格开朗活泼。在学校阅读氛围影响下,两个孩子每人一年阅读量可达上百万字。他们的绘画作品经常在区上拿奖。前不久,男孩晋级四川省第二届小学生诗词大会现场录制,进入全省24强。男孩还考了语文的年级第一。蒋珍说,这是旃小和其它学校的不同之处,“注重全面、均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
她自己的生活也在改变,“以前匆匆忙忙的,现在要走走、看看、学习更多,把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升起来”。她经常让大女儿推荐适合妈妈看的书,每逢节日,大女儿的礼物都是书,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变化”。
作为一所创办四年的改制学校,史良静还记得刚开学时家长脸上不信任的神情。而这四年,不仅是学校、家庭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区域教育变化革新的过程。
社区、高校、教育专家、督学等成为参与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高校协作,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指导学校育人体系建设,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提供指导。旃檀小学也成为“成都大学实习实训基地”“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基地校”。
西南石油大学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
史良静说,“我们现在改革的方向就是朝社会各方参与努力,这是有成效的,而教育本身也应该是这样的”。
按照旃小的发展规划,从章程建设、教师成长、课程体系搭建,到2019年,则是从学校内部变革,向“多方协同治理”方式转向。
在鲁家勋看来,“我做教育这么多年,这次改革是最满意的”。现代学校制度试点校,从最初为破解教育难题而生,到现在真正能惠及学生,“达到公平与质量兼顾”。
相对于老牌的城关学校,创办四年的旃檀小学在地理位置和生源情况上不具优势。按照划片招生,生源多为本地村民或外来务工人士子女。现在旃小每学期丰富的学科内容、形式多样的监测办法和结果让家长、社会非常满意。本学期全区进行四年级学科调研测试,学校获得全区公办学校第一名的佳绩。
在史良静心目中,一所新学校要办成什么样呢?除了成都北部窗口性示范学校这一目标,她更希望学校是“能和社会保持关联,不是封闭的净土,也能让老师们幸福地在这里安安静静做教育”的地方。这样的氛围恰好与“旃檀”本义相符,“与乐”。
在校园里,老师们时常看到史良静摸摸孩子的头,第一届的小朋友,她甚至能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和班级。
叶娟老师说,“行政团队的和谐,感染了教师团队”。老教师感到困难时,年轻人就顶上,比如课程探索,她们安心地跟在研究生团队后面。而年轻人也会向她们取经。每逢赛课、教育展评,都是团队协作完成。
严莉老师说,“有竞争,也有合作,它会凸显每一个人的力量”。
年轻人的表达更直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一起的”“很喜欢学校氛围”。校园美化,由学校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设计和完成。体育老师给学校大大小小的窨井盖绘图,他发在公号里的文章,家人调侃“给我写情书都没这么用心”。
熟悉史良静的人,打趣她做事总是“波澜不惊”。这源于她对教育的爱与耐心,也源于她对所有支持者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么多力量在我们身后,每一节点都支持我们,我们只需继续坚定向前”。
老师和孩子互相贴近、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教育的过程
旃檀小学语文组
排 | 阎家珲
审 | 杨 军
图 | 旃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