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君子的学问,就是尽心的学问。

从阳明心学来说,我们要做学问,就是要先尽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保持自身心性的纯正,保证自身的良知不受蒙蔽。

王阳明被贬贵州时,曾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但其实这里的“知”,并不是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知行合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要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去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能够分清善恶、分清是非,只有以“致良知”作为指导,我们才有可能保证自己做正确的事情,并把正确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知行合一”。

做对的事和把事做对,这二者都非常重要,但是也有主次之分,尤其是当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做对的事,因为这是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在方向正确,根基稳固的前提下,我们谈论如何把事情做对才会有意义,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一种做事方法,是一种方法论,只有方法正确,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只有先尽心,而后才能尽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从阳明心学来说,我们要做学问,就是要先尽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保持自身心性的纯正,保证自身的良知不受蒙蔽。

那么,如何做,才是尽心呢?一句话:是求诸于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求诸内心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谨守内心的良知。如何做到谨守内心呢?那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01

博学
“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博学以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境界。

02

审问
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但并非遇到问题不懂就问,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深思熟虑之后的提问,这才是审问。

03

慎思
认真仔细的思考。凡事多思考,在成功的时候多总结经验,在失败的时候多想想教训,态度决定一切,尽心的程度不一样,尽力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事情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不同。

04

明辩
明智辩给,明畅有条理。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地看问题,化繁为简,分清轻重缓急,这样做起事情才会胸有成足,有条不紊。

05

笃行
衡量你用心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行动。而在行动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1)王阳明说,天下事先易后难,先细后粗,所以任何事开始时都是容易的,都是细致的,只有把容易的事做好,才能把难的事做成,做任何工作,都不要着急,用尽心思做好每一件小事,无数的水滴就能汇成大海;(2)要懂得用心和用力的区别。任正非说过这么一句话:“尽心与尽力,是两回事。一个人尽心工作与尽力工作,有天壤之别。”“尽力而为”如果不在“尽心而为”的基础上,就不可能做到。
王阳明说,心在物为理,有此心才有此理,无此心就无此理。 所谓的心,必须要在物上呈现,只有呈现出来,方可称作理。这里的“物”便是我们的工作,只有对工作尽心,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才能够把工作做好,呈现出把工作当成事业的理,成就一份事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反之,如果工作上不能做到尽心,那就自然做不到尽力,做事情只会敷衍了事,从而碌碌无为的终此一生。
我们在工作中,要心存高远,但切记不要好高骛远,前者是在认清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即尽心又尽力,必然会取得成功;后者则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终会导致失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其与“人心”的对称,成正比,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行越高;反之,亦然。我们在工作中尽心,要尽的是道心而非人心,唯有如此,才会获得无穷的力量。

经典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四句教与中国儒释道:此心不动,随几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四句教与中国儒释道:此心不动,随几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四句教,特别有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分别指代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有朱熹的&q ...

  • 《传习录·卷中 5·知行合一》译文

    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 苏江 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l ...

  • “问生死”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编者按 做学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经世济民,甚至是为了救国救民.另一类人做学问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有时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自嗨,互相吹捧,或互相攻击.他们甚至可以骄 ...

  • 王阳明: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 ...

  • 凌云兵法:王阳明传世的三篇文章巜教条示一代场诸生》《大学问》《尊经阁记》

    收藏 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 ...

  • 修身之道:王阳明:《大学问》

    王阳明:大学问 原文 <<大学>问>乃阳明重要教典也.阳明者,中国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阳明承前启后,其地位.作用若斯也.纵观中国三教九流之学,阳明乃一颗璀 ...

  • 《大学问》 原文 作者王阳明

    王阳明:大学问 原文 <〈大学〉问>乃阳明重要教典也.阳明者,中国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阳明承前启后,其地位.作用若斯也.纵观中国三教九流之学,阳明乃一颗璀璨明珠,此喻 ...

  • 读王阳明《大学问》,了解心学思想精髓(附参考翻译)

    <大学问>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德洪序言 德洪曰:<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 ...

  • 《大学问》——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地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刚刚平定宁王的叛乱,又收到罗钦顺的书信,彼此交流了对<大学>古本的看法.彼时,祖母离世,他未能送葬,又听闻父亲患病,顿感焦心如焚.于是阳明连续四次上奏朝廷,乞求还乡 ...

  • 儒家版本的心经:王阳明《大学问》

    大学问正文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

  • 心学大儒王阳明:人生最大的学问,就是战胜心中贼

    这世界上的贼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们心中的贼更多,多如恒河沙数. 对于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来说,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难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天上的浮云而已. 这世界上充满了贼人.有窃国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