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忽高忽低,胰岛素灵活调整 5 要点

胰岛素是目前公认的效力最强的降糖药物,但若使用不当,低血糖风险也相对较高。胰岛素有多种剂型和规格,如何选用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也不能过于刻板,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变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疗效与安全性的完美统一。

注射时间调整

按照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时间长短,胰岛素可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速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通常要求餐前 0~15 分钟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通常要求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让胰岛素的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以期达到最佳的降糖效果而且不易产生低血糖。

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临床上,往往需要根据患者餐前血糖的化验结果灵活调整胰岛素的注射时间。

举例来说,某患者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

当餐前血糖在 6.7~10.0 mmol/L 时,可在餐前 30 分钟皮下注射,按常规进食。

当餐前血糖在 3.9~6.7 mmol/L 时,应在餐前 15 分钟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 2.8~3.9 mmol/L 时,可改为餐后即刻注射,同时适当多进食。

当餐前血糖高于 10.0 mmol/L 时,应改为餐前 45 分钟注射,并适当减少进食。

同样的道理,注射速效胰岛素的患者,当餐前血糖偏低时,也应将胰岛素改为餐后注射。

总之,在安排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时,要在吃透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剂量调整

注射胰岛素一般要求定时、定量,但这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

例如,有些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欠佳,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即「高糖毒性作用」),这种病人在治疗初期往往胰岛素用量较大,而当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机体糖毒性作用解除之后,随着患者自身胰岛功能的改善,就需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否则很容易出现低血糖。

再比如,在感染、发烧、手术、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下,患者往往需要增加胰岛素用量,一旦应激状态解除,则须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另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胰岛素用量相应增加,但随着分娩的结束,患者胰岛素用量也要及时下调;还有,糖尿病人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由于肾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及排泄能力下降,往往需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剂型选择

许多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遇到血糖控制欠佳时,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胰岛素用量或者是严格控制饮食,而常常忽略了对胰岛素剂型的调整。

以预混胰岛素为例,临床上有 30R 和 50R 两种规格,前者由 30% 短效胰岛素和 70% 中效胰岛素组成,后者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各占 50%。

临床上大多数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都倾向于选择 30R,这种剂型基础胰岛素比例相对较高,对控制病人夜间及空腹的血糖水平效果较好。但有些病人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血糖,空腹血糖不是太高,这种情况选择 50R 较为合理。

进餐和运动影响

胰岛素的效力与饮食、运动的关系就好比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胰岛素,另一端是「饮食和运动」,这两端需要保持平衡。

在胰岛素用量不变的情况下,进食过少或运动过多,胰岛素的作用就过强,容易发生低血糖;进食过多或运动过少,胰岛素作用就不足,又会发生高血糖。

因此,在注射胰岛素后,如果您的运动量比平时大,或者进餐过少,就应该注意适量加餐,加餐时间最好安排两餐之间或晚上睡前。反之,如果您进餐过多,而胰岛素用量没变,就应该在餐后增加些运动量。或者如果您知道这次进食会多于平时,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可以适当增加。

为了保持血糖平稳,糖尿病人的饮食、运动及用药要相对规律,但这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只有充分协调好药物、饮食和运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血糖平稳,安全达标。

血糖监测时间

与以往只查空腹血糖相比,现在大家对餐后血糖比较重视,一提到血糖监测,大家通常是查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并根据餐后 2 小时血糖来调整餐前胰岛素用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只查餐后 2 小时血糖是不够的,往往还要检查下一餐的餐前血糖。

临床上,对于某些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为了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往往需要根据下一餐的餐前血糖来调整上一餐的餐前胰岛素用量。

总之,胰岛素治疗是一门艺术,既要遵守原则框架,又不能过于教条。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作者: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