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最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武则天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广大的寒门子弟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也极大的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最大,一个是隋炀帝,另一个是武则天。

秦朝以前,官员的任用主要是世卿世禄,官位继承。汉朝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依赖于官员的推荐。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全都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流弊甚多。

直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才首次出现面向全国的考试,一共有十科,当时主要考策论和时务,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隋炀帝的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唐朝代隋后,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考试科目越来越多,竟至五十余种。武则天称帝后,大胆改革,逐渐形成“进士科”一科独大的局面。

武则天本人极为喜好文艺,因而渐把进士科改为只注重文章,朝中主要官员无不由文章进身,因此造成了举国喜好文墨的风气,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此时的文章和策论最大的区别是对文采的重视,进士科的文体规定为赋体,对考试者的文学素养要求极高,唐玄宗时又加入了诗歌的内容,终于让诗歌成为一代之文学。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有两大创新,一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后来逐渐成为定制;二是武举,为习武之人提供了一条进身之路,安史之乱时力挽狂澜的郭子仪就是武状元出身。

终唐一朝,诗赋都是进士科的主要内容,很多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高级官员,而官员群体则没有不会吟诗作赋的。

然而,到了北宋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力主进士科只考策论,不考诗赋。从此之后,只有文学才能的读书人越来越难进入官员阶层,诗词歌赋逐渐没落,诗人骚客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