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离婚:这两种沟通方式,正在悄悄破坏你的亲密关系!
· 01 ·
你习惯性的沟通方式
模糊性表达
我希望你能更负责一点。
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
我希望你能有点爸爸的样子。
我希望你能对我妈态度好一点。
“更好些。”
“更理解我一些。”
“多关心关心孩子。”
攻击性表达
“我每天累死累活地下了班就做饭,你倒是很舒坦,回家就躺沙发上玩手机。”
“我真是瞎了眼,怎么当初就嫁给你了呢?”
谈什么恋爱、结什么婚,还没有自己一个人过得香
和对方相处越久,越后悔当初和ta在一起
我们完全沟通不了,三观不一致,ta根本不懂我
· 02 ·
用亲密关系的“照妖镜”
不断拓展自我边界
如今,大家在工作社交中,越来越认可好好沟通的重要性。
但是当我们想把沟通运用到家庭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上时,发现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还起到反效果。
因为,亲密关系中的我们在彼此身上,投射了太多期待和情感,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觉得对方就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每当沟通时,两个人的情绪极其容易互相传染,又还有那么多过去共同的恩怨情仇在脑子里翻涌,每次想好好聊聊,最后总是轻易破防吵起来。
但这也是亲密关系最妙的地方,对方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身上所有独处时、社交时,而看不到的、隐秘的小我。
我们可以借由亲密关系中频繁涌上来的情绪,看清楚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拓宽自己的边界。
再来说说前面提到的在亲密关系中最容易掉坑的两种沟通方式。
亲密关系中模糊性表达,一是自我认知不足,或自我过于匮乏,对另一半的需求感太大,无法说出自己具体的需求;二是对自己主动发起需求的信号,充满不配感和羞耻感,不敢理直气壮地具体说出来,而希望对方主动。
攻击性表达的底层则是不安全感、低价值感和羞耻感。
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有一种开不了口的感觉,说出来很没面子的感觉,或者是害怕说出口之后对方会拒绝时,我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底气甚至气势把需求说出来,就会把攻击作为铠甲和武器,来保护内心那个寻求帮助的自己。
外圆还需内修。不管学习什么方法和技巧,处理好亲密关系的问题,前提永远是先搞定好自己,自己的内在圆满,才能自然地运用这些正确沟通的方法。
我有一位学员叫小J,是一位全职太太,总是抱怨丈夫工作忙不顾家,让她一个人在婚姻里总感到疲惫而无力。
前几天,她高兴地和我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突然发现自己能把学到的东西实践到生活中了,便和我分享了她和她老公的一个小故事。
前段时间小J妈妈正在住院,每天除了要打理好家里的事情,照顾老公和孩子,还要每天去医院看望妈妈,她每天感到很累,但还是一个人包揽全部事情,可心里还是有股怨气。
有一天老公下班回来,问她:妈最近在住院,有没有什么我能帮忙的?
她突然生气不耐烦地说:“你能帮什么,你又不会做饭,又不能给妈送饭,每天下班都这么晚,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哪有时间照顾家里,还不是我一个人做了算了。”
最后老公也没有再吱声。
晚上睡觉,小J突然发觉自己在老公问了自己需不需要帮忙之后特别生气。
“我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小J想起我在课程里谈到的,语言是内在意识的外在呈现。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丈夫问了需不需要帮忙时说“不需要”,并努力描述了一堆对方帮不上忙的理由和证据,然后就愤愤的拒绝了。
她发现自己内在有两个彼此冲突的地方,一方面非要强调对方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在生气对方的无能为力。
她想起我曾经说过的,人真的彻底接受现实的时候是不会生气的,就像你不会气一个小学生做不成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因为你知道那真的太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做不出不是他的错。
意识到这一点时,小J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认为老公无能为力,而是自己内在有一个必须要理解丈夫的贤惠懂事的自我形象,总是在不断要求自己必须要理解对方的难处。
当自己真的需要丈夫帮忙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冒出来说“你看,他在外面赚钱,已经够辛苦的了,你怎么还能麻烦他呢?”
于是就会想办法自己一个人扛,但扛得无比痛苦。
而当老公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这个问题时,小J突然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比理解老公,主动为他做了很多事,不麻烦他了。
为什么他就不能像自己一样,主动做点什么,还非要问!?
非要问!非要问!!
难道一定要我说了,他才知道自己能帮上什么忙吗?!就不能主动发现一些事去做吗!
那一刻小J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希望老公不要问,不要让自己提出要求才主动去做点什么。因为一旦自己把要求提出来了,前面那么辛苦维持的贤惠懂事的形象就破功了。
所以老公问的时候自己才气呼呼的说了那么一堆,把人给推走了。
意识到这一点小J惊出一身冷汗,她知道如果自己没有觉察到自己这个模式,那么未来她就会把老公变成一个在家庭事务中越来越边缘的角色,而自己则会越做越多,越来越辛苦,成为一个浑身是刺的怨妇。
随后,她就和老公提议了请护工的事情,希望有人能在医院帮忙照顾妈妈,老公立即就答应了。
她说,以前的自己可能就一边生气一边把事情做完了,还觉得自己命特苦,特不容易。
但哪有什么命,都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把戏,一不小心就承袭了父母相处那套模式。幸好现在成长了,有觉知,也可以有新的选择了。
在关系中,通过情绪的自我觉察,更深的看到自己意识深处的东西,然后才可能在表意识的语言层面上去改变。
以前没看到时,即使想不带攻击性的表达都做不到,因为意识中攻击性的能量还在。
· 03 ·
避免模糊性表达
我希望我每次跟你抱怨工作上的事情的时候,你能不要评判我,而是认真的听,最后抱抱我,我就好了。
我希望我出门上班之前你能给我一个拥抱。
每次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不要看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专注的听一会儿他说的话,如果可以,再给点夸奖肯定他。
我希望在我对一些事情表达出担心或抗拒的时候,你不要评判或者试图说服我,而是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陪我一下,最好可以鼓励鼓励我。
改变攻击性表达
建议
他说这句话,我为什么会觉得难受?
如果是别人说,我是不是不这么难受?
我对他的期待是什么?
我为什么说不出口这个期待?
我有没有别的办法来完成这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