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人不易,西藏军嫂更难……
总第200-3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郭伟明 中共党员,1956年出生,江西兴国籍,1971入伍,历任西藏军区战士、班长、军校学员、技师、教员、参谋。1988年从西藏军区通信总站转业至四川省政府机关。在部队生活期间,写有回忆录《尼洋河畔的哨兵》真实的记录了他在部队生活,父母亲都是老红军,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战士。
嫂 子
郭伟明
当兵不易,当军嫂更难,自从嫁给军人就与孤独、寂寞、企盼、和悲欢离合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们不但要独立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同时还要牵挂着守卫边疆的丈夫安全。
在我认识的众多军嫂中,有一位军嫂,虽然她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永生难忘的。
那一年秋天,嫂子忙完了田里的农活,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西藏林芝部队,探望久别的丈夫。当她带着孩子来到连队时,她是那么的朴实无华。
也许是大山里的人们与世隔绝的太久,也许是对女人的好奇,全连官兵情不自禁地都从宿舍里跑出来看嫂子。面对众多男人火辣辣的目光,结婚多年的嫂子还是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平时十分严肃的连长这会在众人面前也不好意思起来。
连长接过嫂子的包袱,抱过娃娃,用那胡子在娃娃细嫩的小脸上亲了一下,也许是胡子太硬,也许是感到害怕,娃娃“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真实的情感把官兵们都给逗乐了。
自从嫂子来到部队,连队的气氛活跃多了。首先是连长的胡子,每天刮的干干净净,再就是官兵们训练时特别有劲,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喊出的号子特别响,就连炊事班传出的切菜声都是“咚!咚!”的响。
连长的娃娃长的特别乖,官兵们喜欢的不得了,休息的时候,大家抢着抱,这个拉拉娃娃的手,那个摸摸娃娃的头,有的让娃娃叫,“叔叔。”调皮的叔叔逗着娃娃叫,“爸爸。”那么小的娃娃从生下来,就没怎么和爸爸在一起,妈妈教她认爸爸,都是从照片上指给她看,在她幼小的记忆中,穿军装的就是爸爸。这会有的让她叫叔叔,有的让她叫爸爸,娃娃搞不清了,当娃娃奶声奶气的叫错了爸爸时,官兵们可乐坏了,此时的嫂子,却被羞红了脸。
嫂子是从农村来的,一点也闲不住,她不但帮助炊事班洗菜做饭,而且还帮助大伙洗衣服缝被子,十分勤劳。她在连队探亲的日子里,把全连官兵的被子都给洗完了,每当大家感谢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大兄弟,可别这样说,嫂子我反正闲着也没事,帮帮大伙也是应该的嘛。”
嫂子来部队探亲已有个把月了,一天连队的汽车要到几十公里外的林芝县城去办事,嫂子得知后非常高兴,特意换了一身衣服,带着娃娃和我们一起去了。
在县城办完事后,连长陪着嫂子和孩子一起逛了逛县城里惟一的一家小商店。那时物资供应比较紧张,货架上的东西不是太多,除了林芝毛纺厂生产的毛线外,几乎再没什么东西可买了。
在农村长大的嫂子,从来没穿过一件毛衣,这时候,嫂子向丈夫提出买一斤半毛线,连长看了看妻子,又看了看毛线,沉默了几分钟后,连长对嫂子说“咱们以后再说吧。”此时嫂子的眼圈红了,她什么话也没说,默默地跟着丈夫走出了商店。当时我真想给嫂子买一斤半毛线,因为我知道连长把本来不多的工资,借给遇到困难的战友了。
后来嫂子返回了家乡,虽然临走时连长也没能满足嫂子这小小的愿望,但嫂子还是理解丈夫的,她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怨言。
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嫂子竟因一次意外,永远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丈夫和孩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直到今天,每当我想起嫂子,心里总有一种苦涩和内疚的感触。
右下点“好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