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写给劳动者的诗

劳动创造了世界,而创造世界的劳动者在古代社会中却没有地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条的束缚,古代的文人墨客,为劳动者写下的诗甚少,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然而,也有不少有见地的、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写出了壮丽篇章,今天看来,仍觉耳目清新。可见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强大。

李白像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写下一曲《秋浦歌》,描画出了古代冶炼工人劳动的壮观场面和豪迈气概,炉火通红,火花飞溅的景象,劳动号子振人心弦。

诗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宋人王禹偁(954-1001),诗风平淡朴素,深谙民间疾苦,写了不少反映农家生活的诗歌,生动、活泼,意趣昂然。他的《畲田调二首》,是赞美农家,赞美劳动的诗歌,就像民歌一样:

大家齐力斸孱颜,

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

豆萁禾穗满青山。

北山种了种南山,

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

也应四海少荒田。

白居易像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夫 ,

尝看得似辅兴无。

他写的是当时京都长安有名的芝麻饼小吃。热乎、浓香、酥脆的芝麻饼,叫人垂涎。也仿佛让人体味到了诗后边那位手艺高超、而又艰辛的手艺人。

苏东坡像

宋代诗人苏东坡(1037-1101),谪居海南岛儋州时,他的邻居是个做煎馓子的老太婆,手艺精巧。苏东坡为他写了一首赞美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匾佳人缠臂金。

馓子是一种细条状、油炸的的面食,浓香,酥脆。诗人把馓子的颜色、形状及制作的过程 写得逼真鲜活,真是“秀色可餐”了。还不忘交代老太太的劳累疲惫的感受,同情心跃然纸上。

旧时的劳动者,虽然手艺精湛,却无法逃出贫困的命运。唐代秦韬玉写的《贫女》,就是为绣娘写的一首悲歌。它诉说了贫女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虽然只是社会一角,却也道出了人间不平,流传了千余年。

篷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事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平则鸣。在古代,理发是不被人看重的职业,偏偏有文人豪气冲天,挥手为理发师们写了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操刀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清乾隆56年(1791),湖南新化县一个小镇的榨油作坊开业,少年陶澍为作坊写了一副对联:

榨声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油坊的生产工艺特点,贴切而又气势磅礴。

两联的开头二字恰恰是“榨油”,

可谓妙想。那一年,陶澍才13岁。

朱元璋像

有意思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登基那年(1368年)的新年,提倡家家户户贴对联。他微服私访,来到一家苗姓屠户家,见门上没贴对联,看到纸笔已经备好,便提笔为屠户写了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幼时家贫,曾为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是一位平民起家的皇帝。他门第观念不强,能平等地对待这家人,还为屠家写了对联,实在难能可贵。这大概是中国最“牛”的对联了。一是皇帝御笔,二是内容霸气。这段对联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时代变了。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创造着社会财富,劳动创造着美好生活。劳动者理应成为诗歌赞美的主角。人们期待着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去书写、去表现他们的生产生活。从这里,一定会产生出不朽的作品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