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养宗教“奶牛”错在哪?

本文作者为搜狐财经副主编、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作者

邓新华

贾府的私庙——栊翠庵,是贾府奢华的宗教消费品。人们说,为了喝奶,而养一头奶牛,就是这种情况了。

私庙的产权很明晰——归贾府所有。古代大官巨富有私庙的不少,但都不长命;像少林寺那种千年古刹,必然是无产权主人的,这能说明在宗教领域内,私产不如公产有效率吗?经济学者周其仁曾经提出这个问题。

像少林寺、灵隐寺那样的长寿古刹,并非公产的胜利,而仍然是私产的胜利。

它们尽管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人,但它们无一不是在私产的约束之下。

所有这些百年、千年古刹,都不是靠产业经营而存活的,尽管它们也会有部分的产业经营。可是它们的经济根基还是信众、游客的捐献。而为了不断获得捐献,僧人们必须按照信众的喜好行事。

表面上看,寺庙是僧人在掌控的,但实际上,僧人只是捐献者们认可的执行者。一旦捐献者不认可执行者,寺庙就无法维持。

是私产主人——捐献者,在支配着寺庙的兴衰,所以,名刹大庙是私产的胜利。

为了争取捐献者,僧人们会做出很多改变。释迦摩尼的宗旨是度世人悲苦,但在现在这个经济发达的时代,说悲苦无人爱听,于是鸡汤法师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据说乾隆游江南,在金山寺上看到江中千帆,一僧人说“江中只有两艘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就是那个时代的鸡汤了。据说乾隆喝得还挺开心。

私庙为什么不能长命?那是因为私庙的命运由由其产权主人的命运决定。富不过三代是常态。一旦产权主人败落,私庙要转型为公共协作型的寺庙,很难。因为私庙迎合的口味比较窄,且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

对普通信众来说,最经济的做法是参与到公共协作的寺庙中去。当自己需要满足精神需求时,去公共寺庙即可。平时则自有其他信众在维持公共寺庙。

贾府选择了私庙消费,可以说是一大失策。当然,这有迎接元妃省亲的需要,但其实也是可以省去的。并没有官方规定说迎接贵妃省亲就必须建私庙。

首先,贾府在宗教上的精神需求其实很小。

贾母等人的精神需求层次较低,张师姑马道婆之类的就可以满足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也不过把栊翠庵当成踏雪寻梅、吟风弄月的场所,对它并无宗教层面的需求。栊翠庵其实就是摆个样子,平时罕有人问津。贾府养栊翠庵,可谓养了奶牛也不喝奶。如果在贾府权势正盛时,做这么奢华的事情倒也罢了,在贾府行将败落时,养这么一头贵奶牛,可谓把贾府拉得更往下沉了。

其次,栊翠庵毫无竞争优势。贾府挑选镇庙之人,选中的是妙玉,估计看中的是她的官家小姐的身份。但是妙玉并没有任何宗教层面的特长,倒是更像住在庙中的文人清客,还时常怀春。迎合一下贾宝玉等人的窄众口味,就已经是她的最大贡献了。

栊翠庵既不能度悲苦、解人生之惑,又没有鸡汤大师,这样的一座私庙,估计在京城私庙圈中是算不上出彩的。贾府等于是费了钱还不讨好。

从栊翠庵也可以看得出来,贾府是不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像这样的私庙,主子用不了,起码也要利用一下,来笼络、抚慰一下仆人啊。比如用因果报应说来培养仆人的忠诚感。但贾府居然就任其闲置。所以,大难来时无忠仆,也是贾府该有之因果。

栊翠庵可谓私庙失败之典型。

不待贾府倾倒,就可以看得出来,栊翠庵既没有转型为公共寺庙的人才储备,也没有相应的经济机制,它只能和贾府一起沉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