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六十一

寻找“西吴国”(一)                                                    

木雅贡嘎大雪山深处,藏着诸多秘密。传说中的那个“西吴国”,就曾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兴趣。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西吴国”吗?若是,它在什么年代?在什么么地方?地域又有多大?如今还能找到一点这个“雪山古国”的蛛丝马迹吗?多少年来它像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虽已离开雪域多年,可那“未了情”总是牵动着“不老心”。今天,就是拼着老命也要再到雪山深处去寻一寻,找一找,求个该有的答案。

再进色巫绒

初夏,是雪域高原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美好时节。我走出锦官城,再进打箭炉,开始了又一次雪山访古之旅,目的地就是当年策马驰过的色巫绒。

提到“西吴国”,还得从木雅人常说的那些个“甲布(王)”说起。在木雅地方,曾经出过好些个“甲布(王)”,人们津津乐道的自然要数那个“色巫甲布”了。这“色巫甲布”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们所说的“西吴甲布”。“色巫”也好,“西吴”也罢,都是由藏语音译而来。历来藏语的人名地名,汉文译写只求音近,一个名字在不同的文书、史籍中音同字不同,这不为怪。在《康定县地名录》中写作“色巫”,一些专家学者们的著述中就多写作“西吴”(如邓少琴教授的《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史稿》,李范文先生的《西夏遗民调查记》等)当然也不尽如此,任乃强、任新建先生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一书中写的就是“色巫绒”,而不是“西吴绒”。在《元史》中还将它写作“喝吾”。不管是写作“色巫”、“西吴”还是“喝吾”,其实都是一码事。

“色巫甲布”,说的就是很早很早以前,出在木雅贡嘎大雪山西边色巫绒地方的一位“王”,在木雅人心目中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色巫绒在我的记忆中是条神奇绣美的深沟,它就在康定县沙德区的六巴乡(现更名为贡嘎山乡)。于是,我邀当年的老战友、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撤区前沙德区的“大胡子”藏族老书记一起,再访多年前我曾走过的那个迷人的山谷。得州人民检察院马检察长大力相助,格拉师傅驾驶着“桑塔拉”,我们一行三人于2003年4月30日, 即“西出炉关”,翻过折多山,在瓦泽白塔前往左,拐上云(官)九(龙)公路,径直向那雪山深谷驶去。

翻过折多山,车径直西行,到了瓦泽白塔前,往左拐上云(营)九(龙)公路,顺力邱河而下,我们就驶上了寻找“西吴国”的路。

顺力邱河而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原沙德区政府所在地生古。在这里,我们尽情地品尝了一道久违的美味--水煮的力邱河中特有的高原淡水细甲鱼后,又驱车赶路。约下午两点,越过横在力邱河上的那座叫“白马桥”的公路大桥,就跨进了色巫绒沟口。

过了沙德,沿风景如画的力邱河下行片刻,我们就拐进了36公里长的色巫绒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