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程界中的从1到N

工程界中有两种创新,一个是工程的“从无至有”即从0到1。另一个是工程“从微至众”,即从1到N。
完成一个工程的“从无至有”不但需要偶得的灵感,更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持。但“从微至众”,往往更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漫长艰辛的推广。正如智者的精妙绝伦智慧,需要得到伯乐的认可,方能得以有效实施。俗话说,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与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也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充分说明了从1到N,从微至众的重要性。
正如青霉素的从发明,再到成功应用一样,走过道路是那么的曲折。如果弗莱明1928年~1940年持续12年的培养自己无法深入研究,也没有引起任何人关注的的青霉菌,就可能造成青霉素不会或者推迟几十年问世。如果没有弗洛里高超的组织能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可能就不会引起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不会有千千万万的参与者,群策群力共同推动青霉素从1至N的发展可能,也就不会可能彻底改变人类对疾病的恐惧。
在工程界中,如锚索工程1980s时在我国公路、铁路系统应用极少,当初的造价达到3500元/m,且奇货可居。当年的铁科院西北分院就是这样一位从1至N的践行者,利用自己严谨科学态度和高超的工艺施作,最终带动了一批批工程人参与,并有力的推动了锚索在全国工程界的推广。时至今日,即使锚索的造价只有350元/m,施作者也是趋之若鹜、众者云集。可殊不知这其中从1至N的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艰辛,外人可能是很难理解的,而只有参与者才能深刻感受其中的辛酸。
当然,有了锚索成功应用的平台和信誉,在随后锚索抗滑桩的从无至有,即从0至1的研发,再到从1至N的推广;从铁科院西北分院的试验室走向一线工程,从1990s的四川省江油市大山中涡轮厂滑坡验证场地走出后,快速的走向了全国,对我国的岩土工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如钢锚管框架在2000s初那几个年头,笔者与广东省公路设计院岩土工程者的精诚团结、刻苦攻关,经过大量的工程试验和改进,伯乐们不遗余力的推介与其在工程中的不断成功试验和应用,最终获得了广东省交通主管部门的认可而在全省快速推广,直至占据广东省锚固市场的三分天下,再至渐渐走向全国,获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口碑。
可这就样一个成熟应用的工艺,在5.12地震以来,却在某省公路系统十年来举步为艰,十年来一直没有实现从1至N的应用,甚至引来众多的非议。
再如搅拌桩、素砼桩、泡沫轻质土等国内成熟应用的工艺,通过十余年来经过持之以恒的推介和相关伯乐的认可,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才在天府之国的最近几年有了那么一点点起色。实现从1至N,从微至众是多么的艰辛,个中苦味可能只有经历了才能体会。
工程领域的创新,为了更好的实现从1至N的快速应用,需要有众多的具有组织和宣传能力的“弗洛里”去推广。否则有再多“弗莱明”的创造发明,也可能只会让“青霉素”在“抽屉”时闲置。
工程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一旦往往获得某项成功的创新应用,就可能有太多的沽名钓誉者纷至踏来。这实是让人厌恶与痛心。人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能从1至N的验证者,需要的是千万万个能从1至N的推广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欺世盗名,害人害己的钓誉者。
正如芯片界当年的“汉芯事件”,这位出于名校的留洋陈进博士,居然通过“打磨贴牌”,骗取国家亿万的科研经费,造成我国芯片产业不可估量的损失,引起全球一片哗然。这种捷径不走为好,因为科学中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脚印。
再如工程界中的锚索抗滑桩,自铁科院西北分院成功研发并推广后,就有知名学者说成了是他的伟大功绩,甚是让人惊掉了整个下巴;泡沫轻质土自2013年首次在我国4000m的高海拔地区成功应用以来,有些人没有将心思放在怎么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泡沫轻质土,而是站在笔者面前说泡沫轻质土他们多年前就已成功的成果。殊不知,那个4000m的高海拔的泡沫轻质土工程笔者是策划者和指导者,真是让人的节操碎了一地。
其实,正如青霉素的发明直至应用,从0至1,再从1至N,我们应该感谢弗莱明、弗洛里的坚韧科学态度和卓绝的组织能力,我们应该铭记千千万万的参与者,没有他们,青霉素就不会将整个人类的寿命大幅提高15年左右。但他们并没有为青霉素争名夺利,因为,他们将智慧和才能奉献给了人类,整个人类都感谢他们。我们工程界也同样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理论学者和工程师,需要甘于寂寞,干实事的践行者。需要千千万万个认识千里马的伯乐,没有他们的甘为人梯与扶持,我们的工程界要实现百花齐放的从0至1和从1至N,那是何其难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