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明小小说简论
朴素的文风,深情的写作
杨晓敏
田光明年过半百之际,参加了金麻雀作家班,重拾中断多年的文学爱好,开始小小说创作。一年多时间,在全国各地报刊和自媒体平台发表若干篇小小说,创作正渐入佳境。
从秦川大山腹地走出来的田光明,曾经做过村里的记工员,担任过乡村老师,又做过乡镇学校校长、教育专干,再到县教育局机关工作。他熟悉乡村的风土人情, 民俗俚语,对于乡下百姓日子的苦辣酸甜,有着浓厚的感情,深切的感受。二十余年的职业坚守,让他对乡村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而身为一名心存忧患的知识分子,田光明对眼下底层大众的生存状况,亦充满关注与期待。写作的冲动来自于自身的观察思考和切肤体验,这促使田光明拿起笔来,从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写起,几乎是原汁原味地记录着他身边的人和事。
《乡恋》写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心理矛盾,可谓触觉敏感,观察细致。作品选择了福堂和栓劳两个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在搬迁前后的态度与表现,展开对比描写。福堂“他是土命,爱土地,恋土地,离不开土地。他一生的悲喜,都与土地相关。”代表了眼下大部分农民的眷恋家园的心态,刻画得尤其丰满动人。
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善于从大事件中发现个体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并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反映土地革命的文学、工业文学、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等的诞生,无不如此。这一篇小说是作者的写作尝试,从切入点上说非常好,但在处理一些细节上,还稍显生涩,比如对待已经搬迁的农民,他们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国家的政策,是无可厚非的,并非完全的懒堕或者投机。
《送书》父子情深,令人动容。为父母写一本书,这是无数人都曾产生过的念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用勤劳、善良和坚韧,呵护、鼓励着我们长大成人,成为有用的人,就像这位父亲一样,用自己所有的努力帮助儿子获取知识。当写给父母的书出版,儿子在墓碑前读给父母听时,感人至深。
作品借“送书”这个机会,以回忆为链,以父亲母亲对子女深挚的爱为珠,串起这世间最闪亮动人的故事。语言朴实无华,带着乡下泥土的清新与芬芳,情感直抵人心。尤其文中几处细节描写,如父亲为儿子包新书,父子二人上集市卖树,儿子出书后在墓碑前读书给父母听,甜中有涩,涩中有苦,将父亲山川大海般的爱,刻画入骨。
风水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乡间人,对风水学更是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与说法。农家人打墙盖房,墓地营建,甚至选村落户,都讲究点“风水”。《娘的风水学》围绕这一风俗传统,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坚强、善良,勤劳贤惠的中国传统母亲形象。
柱子家的日子原本穷困窘迫,父亲早早因病去世,全家重担就落在柱子母亲一人肩膀上。这位坚强的母亲带领着全家人冲破重重困难,走出困境,把家里的日子过好了,把儿女培养成富有感恩心的人才。当村人把这一切归结为是柱子爹墓地的好风水,甚至以为柱子母亲懂得风水学,母亲却一语道破真相:娘哪里懂什么风水,娘只知道,人贤惠勤劳,努力了,奋斗了,就是好风水。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母亲朴素的人生哲学。好的家风教育,好的家庭传统,就是一个家庭的好风水。弘扬好家风,争做文明好家庭,此篇作品极富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村学》写一个人和一座学校,一座学校和一个村庄的希望,王文化将一辈子都放在村里孩子的教育上,村学校从简陋到壮大,从他一个老师到九个老师、一百多名学生,是坚守和信念的力量。可以想象到,这一切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改变了多少家庭的命运。
王文化是无数乡村教师中的一个,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在乡村教育战线,守望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令人尊敬,值得学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离开了乡村,随父母迁往城市读书,乡村学校生员减少,教职员工青黄不接。面对此情此景,乡村教师王文化不改初心,依然如故,热爱着自己的教育岗位。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的细节刻画,如果再多一些典型的细节,会让王文化这个人物更立体、更丰满。
《父亲的扁担》,一根扁担承载的是一个农民艰辛的一生,扁担就是他,他就是那根扁担。父亲把扁担交给他的时候,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就交给了他,从此,他用这根扁担挑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挑出儿女们的学业和未来。当然,扁担也见证了他的辛劳、汗水。扁担和他一样,成为中国最传统、最朴实的父亲的代表。
生活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田光明把文学创作之根深深扎进他生活过的乡村大地,他工作过的三尺讲台。心中饱含深情,笔下的一人一物都被赋予了真诚的灵性。读田光明的数篇小小说作品,真情贯穿其中,朴素是其底色。
“根植于山村,生于斯,长于斯。我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用温情的目光关怀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写出言之有物,具有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有这样的文学追求,有如此的赤子之心,加以后天的努力,相信田光明定能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