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慕名前往福安穆云清泉洞郊游记录
福安穆云清泉洞郊游记录
福安穆阳溪流域的“清泉洞”久负盛名,昨天一早慕名前往。走进桂林街上一家老字号,一边享受着扁肉早餐,一边用手机搜索“清泉洞”位置,一边和王姓店主聊着家常和相关“清泉洞”的故事。地图显示,清泉洞的准确位置并不在桂林以东(陌生人会以为在“福穆线”山上),也不在穆阳溪与桂林村同侧方向,而是在桂林村跨过穆阳溪东南方向的山上不远处:
其实清泉洞很好走,你只要在“福安白云山”(康厝)高速下口右转,沿302省道向罗江和赛岐方向走约百米,就能看到“桂林森林公园”的山门,按以下图示,可以选择徒步或行车的不同方式前往:
方案一,徒步前往:这是一条新建的平缓的上山步道,大约一公里,笔者只分别在上下口附近观望一小段距离。山路两边春色撩人,鸟语花香,甚至还能听到路边春笋破土而出的声音。边走边看,可远眺山下的“上村”和“下村”全景。沿途在接近清泉洞附近的左侧山上,就有一处奇石景观。走过这里,清泉洞就在眼前了:
方案二,行车前往:这是一条沿途经过附近村庄的盘山水泥路,已经加宽改造过,路况不错。一路也是景致可人,可直达清泉洞的停车场:
清泉洞是个集释、儒、道三教的圣地,如果天气晴好,这里可以眺望到穆阳盘地的大部分地方。而那块高耸的“济公石”则是清泉洞最原始的标志:
据历料载,清朝光绪十三年,福安穆云乡桂林村秀才王贡南,在凤翔山寻找墓地时发现清泉洞的,是个纯属偶然的发现。
据称,王贡南在凤翔山寻找墓地时,发现“济公石”周边奇石林立之洞穴,现淙淙泉水,探之有奇妙,挖之有仙人夜语之说,祭之洞音乃止。而云气弥漫,泉水清香,宛若仙界,有如现在洞门石柱所言:“洞弥云气古,泉写道心清”。各取首尾四字,逆向读之,从此便有了“清泉古洞”之美名。如今众多到访游客,就从这里步入石洞游玩开始:
走进清泉洞,洞顶有一块自然巨石,如金龟覆盖。现在这里经信众们的献资打理,已如殿堂。四周及地板为仿汉白玉打造,中间为“白莲仙姑”塑像,塑像左侧有一“龙泉”,殿前有一尊护法神像……整个清泉洞显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
清泉洞,古名“仙岩洞”。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山川》载“仙岩洞,洞有石室,深四丈许,祀马仙于此”。相传,古时有白雪娇、白雪荷、白雪莲、白雪云、白雪玉、白雪娥、白雪梅七位“白莲仙姑”,避乱隐居洞中,潜心修真。她们以洞中岩泉练仙水施舍乡里除瘟去疫,“后人祀之,不记其年”。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乡人王贡南始辟全洞,仿普陀景观,塑观世音云游像,并建文昌阁,奉魁星,作乡学子读书之所。”今存石制神座上,就有“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吉日桂林坂王姓董事同鼎建”字样,记载了这件事。
民国初年,桂林村王碧仙带女伴弃俗,曾在此修持四十余年,积贤修益,使全洞规模日具,遂成穆阳闻名的风景区。王碧仙乃桂林村医家之女,亦谙医道,悯贫恤苦,施药济世,远近仰其高行,礼佛信众及游客日众。由此,清泉洞就有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辗转从清泉洞左边的济公石,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寥寥几笔,从画像的冥冥中,似乎看到济公正摇着蒲扇款款走来,巡安济民:
从这济公像边门步入,又见一个正在装修的石洞。从此上去,洞连洞,洞洞相连,山石嶙峋,或如天窗,或似悬锤,或象锅底,或似仙棋子……由你想象。每一块山石,似乎都会唱歌,都有自己的故事:
走出洞穴,又见石景,有石窟,有石门,有摩崖石刻……
另辟蹊径,从“皓月亭”边拾阶而上,又是一番景象。在翠绿树林的映照下,群石如虎似羊、象天降元宝,又象龟兔赛跑……
一条“天路”通往 “太上老君殿”,那岩石上的两棵“树坚强”迎风安在,那摩崖上的“缘起”亭风光旖旎:
约友相伴,在清泉古洞幽游,那穆阳流域的云深之处,更是游客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