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四)
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四)
尹锋
四、藏风聚气的生态理念
风水经典《葬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由此可见,“藏风聚气”是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古人认为“风水以气为主”,把气聚之处称之为“穴”,“穴”是阴阳之气的调和点,也即是乘接生气之处。古代有“生气通天”之说,把建筑物上的“门”、“窗”称之为“气口”,死后所葬之处称之为“穴口”。“气口”与“穴口”犹如人之口、鼻,如纳不到生气,则无生机可言,象人吸不到新鲜空气一样,久则就会生病甚至引发是死亡。
天地相合,化生万物。天气为阳,地气属阴,阳气成风,阴气成水。天气降而地气生,阳冲阴和,则“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以风水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山川并非处处可以居住和安葬,周围环境的组合要合理,要符合在“阴阳冲和”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的山水交会、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并具有内聚敛外拢合的景观特点,将充盈其间的“生气”为人所用。《管氏地理指蒙》云:“万物之生,皆乘天地之气善,祥气感于天,为庆云、为甘露;降于地,为醴泉、为金玉;腾于山,成其形、为怪穴;感于人民,钟英雄、钟豪杰!”《宅谱》言:“吉气所钟,人旺财丰。”可见,寻找“生气”所在之处,乘纳“生气”是风水之目的,藏风得水,形止气聚,才能化生万物。
“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A.Tansley于1955年首先提出的。他说:“……不仅包括有机综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我们称之为环境的物理因素的全部综合体的整个系统(在物理学意义上)……我们不能把它们(有机体)从它们的特殊环境分离出来,它们与特殊环境形成一个物理系统……正是如此形成的这个系统,是(构成)地理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这些生态系统如我们可以称呼它们的,有多种多样的种类和大小。”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生态系统”一词的说法,但风水所研究的和关心的正是关于生态的问题,追求的是生态系统的完美。生态系统的对象是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部分,自然界的每一部分又是一个自然整体,如山川、海洋、河流、农田、城镇、乡村、工矿等等,都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都是其研究对象。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能量互动,但却同为一体,不可分割,这与古人认为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的理念是一样的。小太极必须符合大太极,这才是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以往的科学是把这一复杂整体分成许多部分,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这种分科研究是必要的,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没有这种研究,我们谈不上对自然界的任何认识。但是仅有这种研究,还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因为做为整体或系统的自然界,它具有不同于组成它的部分的属性,它的发展服从于它自己具有的独特规律。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研究,弥补了传统分科科学的这一缺陷。可以认为,生态系统理论到现在为止关于宏观自然界的最完整的理论之一。它为我们观察分析宏观问题,认识复杂的宏观世界提供了有利手段。”(《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70页)这些观点与风水学理论不谋而合。从风水学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万物是不可分隔的,人的行为准则要合乎“人道”,应与天道规律保持一致性,奉天应时,天人合一,有如《管氏地理指蒙》中所言:“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寻龙择术,天道必赖于人成,故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葬经翼》中亦云:“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矣。……目工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巧夺造化。”基于此说,风水学以人、自然、建筑整体和谐为目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争取对环境的最佳利用,并按系统的方法布局改造,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谐和与平衡,寻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完美理想空间。
在风水模式中,通过对“龙、穴、砂、水”的与分析,仰观俯察,寻龙望势,对山川形势(即龙脉)及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证。如山岳要绵亘起伏,屈曲活动,穿帐过峡,到头结穴。四势的形成,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山水交会的状态,要雌雄交媾,真气内敛;山脉之走势,要起伏有情,抑扬顿挫;水之来去,要九曲回环,扬扬悠悠。内气蓄而不散,外气止而藏风,水口关锁,止而纳气,因形察气,因气求脉,脉止之处即是阴阳交会之所,生气所聚之地。真龙结穴之处,必到头一节起顶,两边龙虎砂不可高于主山,高则为煞,压穴则凶,左右来水必聚于穴前,九曲而消;穴前为内明堂,龙虎砂之外为外明堂,古云:“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以形容明堂虽大,但要堂气内聚,不致外泄。前后山水要缠护有情,左抱右顾,前迎后送,形成天然聚气场。若玄武之前又有平缓仰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形似手掌之所,与主山呈“胎息”状,这就是“突穴”,风水学上称之为“玄武脑”,是生气所聚之处,也即是人居最佳环境。人居其间,一定会康泰安祥,事业兴旺。
在人居环境上,风水学讲究“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葬经》)的良好生态系统,在营造模式上使人造生态系统与天然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如城镇或乡村的聚落中,其周围屋宇、围墙、道路莫不与主体建筑层层护围,形成人为的龙、穴、砂、水概念,以期达到藏风聚气之目的,与自然生态相呼应。《阳宅集成》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连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须滴水见真踪。”《阳宅会心集》中又云:“一层街衢一层水,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是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宅经》中又言:“坟墓川岗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之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由此可见,风水在人居环境的营造上,仿效全息效应的自然原理,力求解决天、地、人居的整体统一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对应,用以完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全息模型。
由于风水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所以与当代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理念极为吻合,因此引起了建筑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开文·林奇在其著作《都市影响》中,对中国传统风水给予高度评价,指出风水学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教授们组织起来,予以研究推论”,“专家们正在从这方面谋求发展”。西方学者托德夫妇1984年出版的《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中,引述了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Paul Sun)的报告指出: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从而使居住者及其后代在其居所拥有平实的生活。风水明确肯定,住宅、建筑、园林以及墓地等,都要进行相地选址,所选之址要与地形、地貌、风和水的作用相关联……风水包涵的深邃智慧,使它完成了对大自然谦卑、恭顺的行动指南。风水做为一种世界观,对一个稳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个普遍原则的解释。由此可见,“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的风水理论,揭开其神秘外衣,原本饱涵着历史的真知,饱涵着同当代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原则与方法相吻合的丰富内容。以历史眼光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代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实际上正不啻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追求人与自然谐和精神的转世回归和新的升华。”(《风水理论研究》247页,王其亨主编)
注:此文节选自尹锋著《解析风水——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