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让妈妈流泪,让老师抓狂的孩子,你遇上了吗

有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

5岁男孩旺仔,用拳头“交朋友”

旺仔,喜欢用拳头打别人的肚子。在托班里打小朋友,打阿姨、老师,回到家里也打妈妈和爸爸。结果被爸爸一顿揍。但是爸爸的行为,无法震慑住旺仔。

第二天去托班旺仔依然抡拳头。旺仔爸爸都不敢出面去接孩子,因为每次不是被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告状,就是被托班老师训话。

最终旺仔的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存在多动症。在经过心理老师的多次工作后,才能够理解到旺仔用拳头打人的举动,实际上是他想跟别人交朋友。但是旺仔无法用“健康”的方式开展社交。

如果这一行为不能纠正的话,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会很差,情绪与行为障碍就会更多地凸显出来。


让专家级教师,也束手无策的初中生

王老师是一所初中的老师。因为王老师是外聘过来的专家级别的教师,对品行不端的学生十分有一套。

入职当天,校长亲自接待,并明确地跟王老师讲:王老师,现在分配给您的这个班级,难度很大。您要做好准备呀,都是不太听话的孩子。

王老师刚入职,自然想要大展拳脚,信心满满地跟校长说: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殊不知,学校班主任们知道校长特聘的这位王老师要入职,纷纷把自己班上最难管教的学生名单给报了上去。

这次让王老师带的班,都是由这些让老师无计可施的学生组成的。

第一天,王老师信心满满地步入教室。学生们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教室里摆放整齐地桌椅,被这些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喜爱,胡乱摆放。

有的学生坐在一起,凑成一团;有的学生,椅子不坐,就坐在桌子上。唯一相同的一点,是同学们对王老师都是统一的挑衅态度。

不出一个星期,王老师的教学策略全部失败。王老师已经跟其他班主任一样,出现对学生吼叫,叫家长来训话的情况。全然没有半点专家教师的样子了。

王老师也时常在考虑,该继续坚持下去,还是早点辞职才是上策。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像天使,有的却像恶魔。民间常听到阿姨、妈妈们会说:自己的孩子,是来报恩或是来讨债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呢?

《儿童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一书中,就提到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因素。

多动、抑郁或过度攻击等问题会因遗传因素、脑功能障碍、大脑结构、食品添加剂、生物化学失衡等综合因素影响,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会以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1. 情绪缺陷

  2. 情绪受损

  3. 行为受损

  4. 社交和情绪失调

  5. 社交和情绪失常

  6. 个人和社会失调

其中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观察到的是:孩子的情绪缺陷。

情绪缺陷可以根据两个主要纬度来描述:

1. 外显性(攻击性、诉诸行动)。就像上文案例中的旺仔,用拳头击打他人来付诸行动。

2. 内化(社交退缩)。有的孩子会过分害羞,不愿意与人说话交流,会出现社交回避甚至恐惧进入公众场合的情况。

那么,此时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干预,去帮助孩子。

早期干预需要用两种方式进行:

1.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及时发现问题;

2. 无论患者年龄大小,都要在不良行为初见端倪时,就及时干预。


常用的儿童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干预模型

生物模型:

1. EBD(情绪与行为障碍)是由生理缺陷导致的;

2. 生理干预(如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EBD。


心理教育模型:

该模型关注的是无意识动机和潜在心理冲突,也强调对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要求。

心理教育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教师想要最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学业失败和不良行为,就必须对学生的无意识动机有所了解。

通过治疗性讨论或是生活空间访谈,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问题的,并对自己的内在动机有所觉察,观察自己的各种行为后果,在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采用其他的应对方式。

所以这个模型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足以促使他们改变行为的领悟,而不是通过干预直接改变他们的行为。


生态模型:

以生态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为基础。以家庭、社区、学校为阵地与青少年打交道。


行为模型:

行为模型的两个主要假设为:

1. 问题的本质在于行为本身-即某人做了什么;

2. 行为是环境事件的一种功能-在某人所做的事情之前(前因)或之后(后果)发生的事情。

该模型将几乎所有不良行为视作对既定环境的一种不当的习得性反应。也就是说,孩子身上出现的让家长感到头疼的问题,都是孩子在环境中学习到的反应。

所以在使用该模型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时,我们首先要选择目标行为(你希望孩子学会什么适应性行为),然后衡量孩子目前对该行为的接受程度,接下来分析有哪些可能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事件,并对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加以改变,直到孩子真正习得。

我们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我们喜欢孩子学会先做完作业,再玩手机。

那么我们就要先衡量下,孩子对于这个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孩子有可能在勉强的态度下,接受这个安排)

随后分析孩子所处的环境。(在家里无人管束孩子,所以行为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把孩子送到曾经是教师的爷爷家,爷爷会管教孩子完成学业。那么这个环境,是非常适用于孩子的行为反应的养成)。

行为模型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与套用到现实中使用的一种模型。


当然,在综合套用干预模型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可以注意的要点。

孩子心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脆弱性和复原力是两个重要因素。

如果个体具有脆弱性,在存在着一系列倾向性因素和促成性因素的条件下,个体极有可能发展出EBD。但如果拥有复原力,那么在相等的条件下,个体患病的可能性很小。

脆弱性和复原力怎么观察呢?

最简单的事件是孩子摔跤之后,在家长的安慰下,孩子能够很快地恢复情绪,继续玩耍。

但如果脆弱性强的孩子,会愤怒父母没有保护好自己,并且拒绝父母的安慰,或不愿意继续玩耍。直至父母答应了孩子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看动画片,或买冰激凌。

长大后,受到挫折但具有复原力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安慰与鼓励下,恢复信心,再次起航。

但脆弱的孩子,受到挫折后,会退居在家中,并抱怨、指责父母没有帮自己摆平一切。例如工作不好,是因为父母没有帮自己找到好工作。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复原力,可以查看我以往写的相关文章。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方式,也能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心理学家主张父母与孩子使用直接、坦诚的沟通方式。但其中父母可以留意自己语言的走向。

同样的意思,大家可以体会下,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 在完成数学题之前,你不许上网。

  2. 只要做完数学题,你就可以马上上网了。

第二种说话,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恰当表现的积极结果上。

不论孩子的行为是否可取,教师和家长都要让他们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同时清楚地向孩子表明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这将能成功处理很多或绝大多数孩子行为的问题。

此外,家有2-4岁孩子的母亲经常会犯的错误是:散漫、过激和唠叨。

散漫是指在孩子面前总是妥协让步,不严格执行规则,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不进行正强化。例如 不能给孩子想要的关注。

过激指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对孩子态度恶劣刻薄,动辄发脾气。

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如果行为不能纠正的话,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会很差,情绪与行为障碍就会更多地凸显出来。


父母检查自己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完整的家庭功能

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在中秋、春节等与“家”相关的节日,都能唤起那些对“家”有缺憾的人的伤感。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到,一个家庭的基本职能:

1. 为子女提供照顾和保护

2. 规范和控制子女的行为;

3. 向子女传递一些在理解和应对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时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4. 对互动和关系赋予情感意义

5. 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

当你觉得自己生了个讨债的孩子时,不妨先通过这五个功能,自我检查下,是否有为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功能。

我们能够发现,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明显的功能性受损。

单亲家庭:离婚或是丧母、丧父都是一个创伤事件,会让儿童感受到持久的心理痛苦和恐惧。

在家庭功能受损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品行障碍:冲动性、攻击性、不良行为等。

这类青少年成年后,有较高概率男性出现外显性精神病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行为、酗酒和滥用药物),女性出现外显性障碍和内化性障碍(如抑郁、恐惧症)的概率更高。


所以,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养育的结果。要想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听话,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儿童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是一本写给老师和家长的心理学指南。

除了文中讲解的理论之外,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会匹配有相关的时间里,以及可供家长和老师思考、讨论的问题。作者:James.M.Kauffman,更是一名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专门教育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同时也是许多特殊教育出版物的作者和编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