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 高频考点37 风成地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骨)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某地抛物线状沙丘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4.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5.抛物线状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沙丘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低的部位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福建平潭岛罕见地貌:岛屿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完成6~8题。

6.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台湾岛上风力搬运而来

7.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涨潮、落潮,海水堆积

B.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C.君山冰川堆积作用

D.君山阻挡、削减风力,风力堆积

8.沙丘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B.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显

C.植被根系发达,固沙作用明显

D.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10.甲处物质(      )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11.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风蚀坑不断加深

B.风蚀坑积水成湖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雅丹作为一种典型地貌,其奇特的相态特征吸引人们长期关注。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广泛分布着条形垄岗,其上存在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呈现流线型,分布在同一个平台面上。若将平台面以下由陡崖或陡坡围合起来的垄岗看作基座体,平台面以上的多个突起为雅丹,就形成了数个雅丹分布在同一基座体上的现象,叫做雅丹共基座现象。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共基座现象。据此完成12~13题。

12.罗布泊雅丹共基座景观分布区的盛行风风向主要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3.雅丹共基座景观的形成表明当地(        )

①存在抗风蚀强弱差异显著交错分布的地层 

②雅丹地貌处于形成过程初期阶段 

③盛行风风力大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④地质历史时期曾经长期分布河流或湖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敦煌莫高窟建在河谷的崖体上,顶部是一片背靠鸣沙山的平坦戈壁。莫高窟1 600多年来从未被沙丘掩埋,跟窟顶戈壁输沙率相关。据专家研究,窟顶地表紧实程度高,跃移沙粒与戈壁地表之间存在近似弹性碰撞,使沙粒分散在较高空间,被气流迁移。鸣沙山是沙害的主要来源地。下图是21世纪初建成的“六带一体”综合防护体系。据此完成14~15题。

14.莫高窟从未被沙丘掩埋,原因可能是窟顶戈壁对移动的沙粒有明显的(        )

A.“抬升”作用

B.“阻挡”作用

C.“堆积”作用

D.“导沙”作用

15.“六带一体”防护体系的“综合”主要体现在(       )

A.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

B.自然和人工植被相结合

C.固、阻、输、导相结合

D.治沙和清扫积沙相结合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 m)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处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精析

1.B2.A[第1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故选B。第2题,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选A。]

3.B4.D5.A[第3题,据材料“它的两个翼角(丘骨)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并结合图示沙丘形状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风。选B。第4题,从图示沙脊线所在位置可判断,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丙位于背风坡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选D。第5题,该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越大,植被越稀疏。从图示来看,沙丘向西开口,受西风影响,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丙位于背风坡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B、C不选。相对于甲处,丁处地势较低,风力侵蚀作用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选A。]

6.B7.D8.D

9.B10.A11.D[第9题,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A错误;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正确;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D错误。第10题,甲处物质是在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蚀或搬运,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速度。故选A。第11题,在该区域植被不断破坏的情况下,单一风蚀坑受风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会导致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并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的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D正确。在风蚀坑发展过程中,重力、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相互作用,风蚀坑的深度、坡度会出现大小交替的现象,A、C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会积水成湖,B错误。]

12.D13.B[第12题,从图a可知,基座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说明风力的侵蚀方向是东北—西南,由于该地接近冬季风的源地,且气候干旱,春秋季多大风,盛行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第13题,雅丹共基座现象是风蚀切穿深一层抗风蚀相对较强的地层形成的风蚀垄岗现象,厚度不等的不同抗风蚀强度地层在垂直方向上交替出现和单一风向的风蚀作用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①正确。共基座雅丹是早期抗风蚀地层形成雅丹的残留,雅丹地貌不是形成初期,②错误。当地盛行风变化小,③错误。地层厚度大,沉积特征明显,说明当地地质历史时期曾经长期分布河流或湖泊,④正确。故选B。]

14.A15.C[第14题,材料信息表明,窟顶地表紧实程度高,跃移沙粒与戈壁地表之间存在近似弹性碰撞,使沙粒分散在较高空间,被气流迁移。这说明窟顶戈壁对移动的沙粒有明显的“抬升”作用,使得沙粒很难在窟顶戈壁上堆积,对莫高窟威胁较小,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第15题,图中信息表明,“六带一体”防护体系是由前沿阻沙栅栏带、草方格固沙带、植被阻沙固沙带、人工戈壁带、“A”字形尼龙阻沙网和崖面化学固沙带等工程构成。生物和化学措施相结合、自然和人工植被相结合,都只是防护体系中的一部分,不是“综合”的主要体现,排除A、B。六大防护工程综合体现了“固、阻、输、导”相结合,C符合题意。六大防护工程中,没有包括清扫积沙功能,排除D。]

16.(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