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入清秋
画意入清秋
吾辈本是俗人,花鸟鱼虫不擅,琴棋书画不通,每每看到高人泼墨描彩,或山水迷离,或林木葳蕤,或花草曼妙,唯有艳羡。近日去了一趟安徽江东,江山如画,触目之处笔墨沧桑,不免思绪发散,且记下点滴感受。
一
朱君,几十年来与之多有交集,彼此间属于那种相聚时亲近无隙,分开时各处春秋,偶尔思及又多有挂念那种,就如老酒,封存日久,一旦打开,更得香醇。这次,听说我来,朱君忙碌之中抛开种种事务,携众得力肱股前来相陪。其事业堪称宏大,从地质勘察,转而房地产开发,再转而驰骋高等教育大潮,做得风生水起。进得主校区大门,大石上勒刻着的“文心励志,天道酬勤”8个大字,却是当年一起斟酌拟定的。自2008年正式招生至今,校园日趋致臻,特色彰显,声名鹊起,在读学生已达万五,居当地办学前茅。
隔日,朱君又安排我们去了在长江对岸和县另辟的新校区,那是更大规模的施展平台,施施然1100亩,目前第一期工程初步建成,秋风浩荡,绿植繁茂,镶嵌在校区中央的一方碧池,自是波光静雅、鱼踪潜动。站在水岸边,朱君踌躇满志,大业宏图在他心中铺展,丛生的白发间闪烁着灿灿秋光。
二
在安徽逗留期间,去了一趟宏村。宏村作为徽派建筑的一个集群典范,最值得称道的是村落的水系布设,这应当归功于一位叫胡重的女人。
宏村是汪氏一族繁衍生息的古村落,其选址、布局和景观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水系的规划设计师就是胡重。800多年前,村中的族长汪辛要到山西去做运粟主簿,就将一切家族事务全部交给夫人胡重打理。胡重是附近西递村胡氏大家闺秀,饱读诗书,处事果决。她请来能工巧匠,对宏村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带领阖族老少,筹集资金,引水进村,开挖水塘,敷设体系,持恒数年,终将宏村建成现在的模样。胡重75岁时辞世,在72岁那年写下了《胡氏重孺人遗嘱》,把进一步治理水利的重任托付于儿孙后代。她留给后人的是一张被实践、被光大了的村落建设蓝图,丰厚了理念,滋润了日子。汪氏后人一致认为胡重居功至伟,便破除陈规将她的画像悬挂在祠堂中。能与宗族男性祖先一起受后世供奉膜拜,可见她的地位尊崇。秋风飒爽,南湖碧澄,残荷摇曳,行走在画桥之上,水在桥下流,人在画中走,果然诗意。
在宏村的各处景点,所见到的最多的是前来写生练习的学生,总数大约不下于上千人。他们支起画架,铺开画板,描画着视野所及的一处房舍、一湾秋水、一株垂柳,展示着各自心中的宏村印象。无法预测这帮稚嫩后辈的未来如何,但画板上的这一幅幅写生,兴许会成为他们人生之画的起笔,或浓或浅,或深或淡。
三
当地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采石矶,据说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里曾发生历史上著名的“宋金采石之战”。
郭沫若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词曰:
久慕燃犀渚,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罟。正是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游。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君打浆,我操舵,同放讴。有兴何须美酒,何用月当头?
采石矶历来为江东名胜,古往今来,吸引了诸多文人名士前来,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诗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矣!
我们坐游览观光车直抵太白楼所在。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山,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三楼一阁”。太白楼为纪念李白而建造,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众人兴致勃勃,沿着蜿蜒山路,踱步江边,由于江潮涌漫,三元洞下半部分已然没入秋汛上涨的江水之中。三元洞内有三元祠,又称三官洞,供奉天、地、水神位,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傍山临江嵌于崖壁之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只不过,水漫三元,无缘朝拜。
从三元洞旁的沿江步道在翠螺山间曲折向前,时而登高,时而落低,身前是大江,身后是陡岩,江风入怀。翠螺山山势陡峭,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因此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便是翠螺峰。一螺居江边,清凉是秋岚,凭栏远眺,水天一色,风光如画,众人免不了频频摆个造型,画中留影。
人在旅途,随兴行止,观赏了他人的画品,留下了自己的履痕,也丰满了天地间的诗情画意。
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