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钟才||几代人的读书情结
几代人的读书情结
文/郭钟才
孙子的书柜
星期天帮助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整理课外读物,发现小家伙读过的书已经有了好几百册,在他的小书柜里放不下了,需要将一部分相对的“旧书”打包入库,给“新书”让位。我给这些书大体归了一下类,除了零散的读物外,成套、成系列的书就有《中华传统文化国学读本》《明清四大名著连环画》《世界各国寻宝记》《中华寻宝记》《安徒生童话》《哈利波特》《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宝库》《神探猫》《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家解读经典》《神奇校车》《超时空大冒险》《我们爱科学》《乐智小天地》《有趣的科学》《好奇号》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这些书中,一部分我曾经读过,一部分是只闻其名,未睹其容,更有一部分,纯是闻所未闻。读了这么多书,小家伙自然了得,俨然一个大人似的经常和我天南地北的闲侃。有时冷不丁冒出诸如“李自成失败后把宝物藏到哪里了?”“神农架里为什么会有野人?”等问题,把我这个教高中语文的爷爷都难住了。
看着孙子的书柜,翻着孙子的藏书,我深感孩子们生活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幸福的时代。他们能读到并且拥有这么多的好书,能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来陶冶自己、充实自己,这是多大的幸事啊!他们再也不用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为看不到书而发愁了。
父亲的遗产
我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出生于民国元年,小时候受过六七年的私塾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参加了教育工作,在偏僻的晋西北农村也应该算个知识分子了。村里人大都没读过书,管我们这样的人家叫“书香人家”。生在这样的家庭,按理说应该没有“乏书之忧”,但我小时候却确实经历过无书可读的困扰。是真没书吗?不是,父亲原本是有很多藏书的,后来不幸被烧掉了。谁烧掉的?第一次是日本人,第二次是红卫兵。第一次我还没有出生,听父亲说,那年他36岁,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他和爷爷响应政府号召,坚壁清野,把钱藏了,粮食藏了,就是沒来得及藏那柜书。结果等他们藏反回来的时候,那柜书连同整座房子都化为灰烬了。这是父亲一生最遗憾的事,提起来往往感慨叹息。以后的岁月中,父亲又陆续购买了一些书,但或因为经济,或因为政治,总是数量有限,难以恢复当年的藏书规模。然而,这本来就不多的藏书又没能躲过文革的浩劫。我十一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收藏的这些书属于“四旧”,新华书店早就不卖了,而且红卫兵还要到各家各户去搜寻,然后集中起来烧掉。若发现看黄书、讲黄书的,还要组织群众批斗。父亲是在外工作的人,当然比一般人有觉悟了,所以不等红卫兵来搜寻,就把所剩不多的一些古书交了出去。然后又四处寻找,怕有什么“四旧”的遗物招惹是非。找来找去,发现大门上有一块木制牌匾,文字內容有“四旧”嫌疑,于是,父亲灵机一动,找来几张旧报纸,上书“大学毛著”四字,贴在了牌匾上。红卫兵来了看到这四个字,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这块牌匾被保住了。
孩子们都到了读书的年龄却读不上书,眼看着要荒废了。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把读书看得很重的父亲心急如焚,他要想办法给孩子们传授一些知识。他想起了汉初文人凭记忆传授《诗经》的方法。每逢星期天、节假日的晚上,他就在家里给我们偷偷地讲那些他烂熟于心的古典名著。害怕红卫兵来找麻烦,他就把毛选拿出来作掩护。没人的时候讲书,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就赶忙拿起毛选来读。父亲的记忆力挺好,能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全都记下来。他说,这是他当年当校长时和教育局长骑着骡子到太原开会,一路上两个人一问一答记下来的。他给我们讲四大名著,讲《东周列国志》,讲《聊斋》,讲《三言二拍》,讲《世说新语》。他讲的《苏小妹三难新郎》中那副对联:“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中天”,至今是我给学生们讲对偶修辞法的绝好例子。
父亲的这些知识的传授,虽然是故事性的,零散不系统的,但它对我们的感染和影响无疑是很大的。我们姊妹弟兄几个在往后的人生中能一直坚持认真读书,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首先感谢的是父亲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事实上,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当时想读一点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真的很难。记得我当时读过的少得可怜的几本古书,都是借着文革运动,作为反面教材阅读的。比如毛主席发表评《水浒》的最高指示,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于是全国上下就开展了评《水浒》,批投降派的运动。那时我已经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批判《水浒》,搞清《水浒》的反动本质,也就堂而皇之地能读《水浒》了。林彪事件后,毛主席又发动了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将从古到今的历史人物都分成了儒法两派。出于批判的需要,也名正言顺地读了一些古典书籍。像《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等书就是那时候读的。除此之外,能读的,只是一些残缺不全的红色经典,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迎春花》。就是这些作品有时也会因相关的领导人被打倒而受到批判,成为禁书。如彭总倒了,就不能读《保卫延安》;贺总倒了,就不能读《洪湖赤卫队》,说是为修正主义头子树碑立传。
读书是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的活动 ,是人由愚昧到有知,由野蛮到文明的必然途径。禁锢人们读书的年代,谈不上任何的社会进步,只能是拉历史的倒车,造就一些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所幸的是在70年代末,我们终于盼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终于迎来了文化教育的春天!我们这一家爱读书的人又可以自由地、尽情地读书了。那时已届耄耋之年的父亲读起书来仍然如饥似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他自己买书不论贵贱,不吝钱财,只要是他认准的好书就买。儿女们也孝敬他,在逢年过节的礼物中,除了吃吃喝喝,总短不了再买几本他爱看的书。父亲非常爱惜他的这些“宝贝”,每有新书到来,他总要先小心翼翼地包上书皮,然后用毛笔认认真真地写上书名。表现出一种庄重严肃甚至是虔诚的态度。父亲在他快要离开我们的时候,将这些书作为遗产,郑重其事地分给了三个儿子。他说:“我没给你们挣下多少钱,所能分的,就是这些书了!”可在我们的心里,父亲留给我们的这些书是比金山银山都贵重得啊!
我的书房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但他老人家倡导的认真读书的家风却一代代传了下来。不管是子女辈还是孙辈、曾孙辈;无论是参加工作的,还是上学的,都要挤出时间来多读些书,用来充实自己。每有新房子落成,都要装修一个大大的书房,购置一组大大的书柜。书房,在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深感学养方面的先天不足,一直将读书充电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和学生一起背唐诗宋词,一起读国学经典。我用我读过的书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每当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成段成段地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时,每当我引经据典讲解文章到精妙之处时,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我点赞,大呼OK!此时此刻,我真正地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它不但可以使自己幸福,而且可以给別人幸福!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董卿说:“读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这些话,我深信不疑。
作者简介
郭钟才,山西保德人,退休教师。采菊望山、含饴弄孙之余,偶有诗文发表。著有《闲云斋随笔》。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商务热线:13393504898
读文史艺苑 品神池好饼
神池饼堪称华夏名点,曾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的神池庆秋圆饼业更是久符盛名。
“庆秋圆”品牌饼历史悠久,和众多传统的神池月饼一样已有1500多年的生产历史。滥觞于北齐,鼎盛于明清。早在清朝初期,神池老城中的“庆秋圆”月饼就家喻户晓。“庆秋圆”意为庆祝秋收和团圆,寓意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庆秋圆饼采用上乘的面粉,用神池高寒山区出产的纯胡麻油和白面拌馅,以真材好料的基础上超过传统“四油四糖”比例,饼馅中以胡油、熟面粉、食糖为主,辅以桃仁、花生仁、玫瑰、青红丝、芝麻等为主,再掺有深层岩溶水,木制模具成型,以前用传统的炉鏊焙烤,如今上马现代化生产线工艺,独家生产,与众不同,陶瓷存放,一年保质,松软不硬,无陈油味,绵甜味馨,含油而不腻,富糖而不伤。改革开放以来,庆秋圆创始人张文田传承创办食品加工企业,3O多年的老品牌、好饼子,食者有口皆碑,产品获得SC认证,挖掘古老配方,选料真、不掺假,逐年改进生产工艺,使庆秋圆饼享誉晋北。
庆秋圆饼主要产品为具有浓郁传统风味的油皮月饼、蛋皮月饼、酥皮月饼、混糖酥饼、麻花、油食等,产品在省市县月饼创优评比中屡获殊荣,先后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忻州市消费者协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山西名点”“山西省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等荣誉,“庆秋圆”饼在北京、内蒙、陕北、山西等省、市(自治区)都设有直销网点,自产自销,品质优良,名声在外。
地址:山西省神池县崞水东路公路局对面
忻州利民西街北三巷国税宾馆对面
销售热线:0350-4232008
13903506846
15135010346
线上线下方便采购,关注公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