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图说楚史

楚国八百年历史,用三句话来概括,“起于河南,盛于湖北,亡于安徽”,提纲挈领,真是说到点子上。

1,第一张地图中的丹阳,标注在现丹江口淅川,注明“约公元前1040年熊绎居丹阳”。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丹阳的地望由此争论了几千年,现在大多数人(包括鄙人)认为这个楚之初丹阳就在现在丹江口淅川汇合处,但问题是没得到确证。熊绎被封子男之田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00之前,这是非常早期的事情,楚国尚处襁褓之中,非常弱小,尚居山地。因而丹阳地望不排除在现丹江上游商洛或其他地方,这是问题其一。其二,按照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楚国中心都城不断迁徙,共涉及到三十多处地名,早期楚所迁都之地为“隈山、穴穷、乔山、方山、京宗、夷屯、发渐.....”等等,唯独“丹阳”之词根本没有出现!相信谁?太史公司马迁是伟大史学家,《史记》作于西汉时期;《楚居》是楚国自己的国史,作于战国中期,无疑《楚居》更值得信赖。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楚居》中夷屯相当于《史记》中的丹阳,按《楚居》记录“...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刻使鄀嗌卜徙于夷屯...”,熊绎时期对应的都城是京宗和夷屯,那京宗和夷屯在什么地方?现在尚无定论。

2,第一张地图中的鄂,标注在现武汉,注明“公元前884年熊渠伐鄂”(这里的“鄂”无疑意指鄂州、大冶)。可以明确的说,错了。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鄂国分西鄂与东鄂,西鄂位于现南阳境内,东鄂位于现鄂州大冶境内,约西周中期,鄂国因战争等原因从南阳迁移到鄂州大冶,形成东鄂,楚熊渠前884年所伐鄂国为东鄂,并消灭鄂国使之变成楚城。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研究,以上传统认识被推翻,西鄂、东鄂定义被重新赋予含义。现在认为,随州安居羊子山为东鄂,南阳夏响铺为西鄂,西周时期,位于随州羊子山鄂国被周朝征服,鄂国并没有灭亡,而是被迫往西北迁至南阳夏响铺一带,无论东鄂西卾,都处于汉水流域,熊渠前884年讨伐的鄂国是位于南阳的西卾(也不完全排除是随州东鄂),但绝不是位于长江南岸现在的鄂州。熊渠是楚国一个很有胆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国君,是他率领楚人首次离开荆山山地,开始向平原发展,但势力范围主要限于汉水中游两岸一带,无论如何到达不了武汉下游长江南岸的鄂州。现代研究表明,鄂国约在春秋时期才从南阳迁至现鄂州地区,鄂州、鄂城来源于古鄂国,此时己离熊渠时代很久了。

3,第一张地图中的郢,标注在现荆州城,注明“公园前689年楚文王都郢”。明确说,错了。按《史记》,楚武王(楚文王父亲)“始都郢”,此时郢都一度被认为在荆州纪南城。但后来大量知名学者经过严谨分析,得出楚武王(及后继的楚文王)始都的郢城在宜城、钟祥一带,不可能南到荆州纪南城,纪南城至战国中期才成为楚国国都。随着《清华简·楚居》出世,情况更明郎,楚武王始都郢,此郢名“疆郢”(亦称“免郢”),楚文王时将国都从疆郢迁移至“为郢”等地,最后又迁回疆郢。疆郢、为郢是楚国历史上众多郢都中两个重要都城,一般认为,疆郢在现钟祥市郢中镇,为郢在现宜城县楚皇城遗址。疆郢、为郢都不会是今荆州纪南城遗址。

4,第二张图中黄(国),在今潢川县,位置标注正确(注意,楚文王曾伐黄,那是另一个位于随国旁边的一个小黄国,称西黄),但楚成王灭黄时间在公元前648年,不是“公元前650年楚成王灭黄”。《左传·僖公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

5,第二张、第三张地图标注楚平王、楚昭王时郢都位置也不对,至楚平王、楚昭王时,历史处于春秋末期,楚国仍以“为郢”为中心,为郢不在荆州纪南城,为郢在宜城县南境。

6,相应地,第三张地图中吴军进攻路线不准,吴军进攻目标郢都应在宜城,而不是现荆州城。吴军进攻路线是:渡长江在安徽沿淮河一直上行,至桐柏山北舍舟登陆,穿桐柏山,过方城,在唐白河一带、樊城与楚军激战,过汉水,杀向楚郢都(为郢,现宜城南)。

7,相应地,楚昭王奔随逃亡路线(第三张地图紫红色)画得也不对,应该是从宜城南穿大洪山至随国,大致呈东西向;而不是从现荆州城至随国,路线呈南北向。

关于楚昭王时期吴军攻楚战争及此时郢都位置相关课题,荆楚地理大家石泉教授早在1940年代就已作出了精准、详细、权威的研究分析,那时可没有《楚居》啊!遗憾是直到现在人们仍按照错误结论在画图。

(评头条·吴说历史《地图演绎楚国800年,起于河南,盛与湖北,亡于安徽》)

(0)

相关推荐

  • 鄂国的历史变迁

    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 ...

  • 湖北为什么不简称“楚”?而要称鄂?

    历史上统治湖北这一地域的国家不在少数,除了影响比较大楚国.鄂国外,据文献记载还曾国与随国,在遥远一点的还有杨越族和上古时期的三苗部落,但是基于战乱和年代的久远,很多资料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目前的考古 ...

  • 鄂王熊红建邦初探

    鄂王熊红建邦初探 熊红又名挚红,楚君熊果的第二个儿子,西周时期人.周夷王之时王室微利,诸候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何民和,周夷王七年(前879年),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封二子红为哪王,并建 ...

  • 东鄂西鄂的正本清源

    鄂(噩)国灭亡了,但周厉王"勿遗寿幼"斩尽杀绝的命令,似乎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这就为后来的"东鄂""西鄂"之争,埋下了伏笔.    武汉大学 ...

  • 三国时期的鄂州

    三国以前,在今岳阳至九江一段以南的今湖北地区,行政上只有鄂县之建制.沙羡县也是汉县,历史文献往往把今武汉市的江南部分,以及武昌.嘉鱼.蒲圻.咸宁等县市归为汉沙羡县的隶属范围,其实直到汉末沙羡县并未逾越 ...

  • 鄂州“三朝”古都之探

    鄂州"三朝"古都之探 近几年来,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实地踏访,并认真进行辨析,认为鄂州这块地盘,不仅是吴王孙权的都城,而且还是证据确凿的古鄂国和楚国的都城,是典型的" ...

  • 地名的来历:湖北

    湖北,与湖南一样,得名于洞庭湖,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湖北名."湖北"之名的出现较之"湖南"要晚,出现于宋朝.宋朝全境设有十五路,现在的湖 ...

  • 春秋战国时期越楚两族交替控制鄂州地域

    秋战国时期,鄂州地域虽然已并入了楚国的版图,正式成为楚国的一部分,但楚国对此地的控制十分松驰,影响也较有限,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此地仍是扬越人的居住地,大致仍维持着征服前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军事的占领与 ...

  • 鄂州地域的越文化在春秋时期达到鼎盛

    春秋时期,鄂州地域的越文化达到鼎盛.越族是我国中.南部以至东南亚的一支古老而且分布广泛的民族.越人的分枝很多,如于越.句越.扬越.闽越.山越--. 鄂州地域地处江淮之交,吴头楚尾,与江浙一带的越地邻近 ...

  • 最后的鄂国

    约前863年周夷王七年,周王室衰微,在周王朝统治下的诸侯国有的开始不再朝贡,或者相互攻伐.而在熊渠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很得江汉之间百姓的拥护,于是有开疆拓土之心.熊渠为此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避开东面 ...

  • 楚国势力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在鄂州境内的?

    春秋时期的楚麇邑地在今随枣走廊西口外.今滚河入唐白河后的唐白河下游西北岸地,与之相邻近的百濮,其地当在今枣阳市境桐柏.大洪两山间的山区丘陵地带.段渝则据"百濮离居"认为百濮居地当不 ...

  • 屈原与南阳的不解之缘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屈氏子孙有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管着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