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诗心——才能读懂的保定古城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你的情意在你心中活动,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就形成了诗。有颗诗心,首先要有股清澈的情意在心中自然流淌,承继这心灵,成为我们深衷的喜悦。诗它有什么用呢?何谈诗心,既不能帮助你挣钱发财,又不能帮你找工作。正如叶嘉莹老师所答,可以拿来当做诗心的注脚,“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当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
▲诗心还能看到的街景,摄影家林长庚老师镜头下的诗意,快成了熟悉的陌生风景。
有了诗心就有了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使你凝视心中业已坍塌的家园,升华为今日忽从河上望,原来家在画图中的新视角。 也正是有了诗心,使心灵和内心宇宙净化,使其深化,使人能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城市的深境。这种净化和升华就如江上琴兴表达的那样适度: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民国护城河边观赏美景的父子(军校王腾提供)。
一
从京南屏翰到保大、定功
东西辕门牌匾从清末的都南屏障,冀北干城到民国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的理念的演变和升华:总督署大门之外,原有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及石狮围合成一组半封闭性的院落。在清光绪《保定府志》记载:府治左右有坊,左曰师帅,右曰保厘,表职守也.......,更西为故大宁都使司署,今为城守参将府矣(今直隶总督署)。亦两坊曰都南屏翰,曰冀北干城。结合清末1901年直隶总督前影像,东西辕门为三间四柱硬山顶的牌楼,东辕门楣书的都南屏翰和西辕门楣书的冀北干城强调了保定在京南的保护遮蔽功能,另一方面强调了保定在直隶的地位,言简意赅,刻画的入木三分。
▲清末直隶总督署影像。
据尤文远老师记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和和光绪由西安返京,以此为行宫,为迎接二宫,将辕门改为牌坊。1920年,曹锟在保定大兴土木,重修了辕门,将两边的木栅栏改成水泥栏杆。直到我们看到日伪时期东西辕门影像,发现和清末东西辕门的形式变化不大,一脉相承。
▲日伪时期直隶总督署前排队行进的学生。
据此大胆推测民国影像上东西辕门上的保大、定功、安民、和众非常有可能是曹锟修缮辕门时创意。保定文化学者大瑛持不同意见,认为是日伪时期宣扬日本推崇的大东亚共荣圈,是罪恶的见证,因日本在越南扶持的伪皇帝的年号就是保大。作为观点都可以探讨交流。
那么这几个字的源起。咨询朋友查阅文献得知,来自于《左传》,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争取人心,称霸诸侯,特别提出了“武有七德”,强调理想的战争道德观: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直隶总督署西辕门,定功如此有力。
解释为战争是用来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民众、团结民众、丰富财物的。那么直隶总督署辕门上昭示的为保大、定功、安民、和众,其实采用的应该是保大、定功四字里暗合保定的名字的深意。
二
穿行楼——爽挹西山的大境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求原,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的发光。研寻城市的特质,以窥探这座城市心灵的幽情壮采。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象世界,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古城以各种物象形式来表达人们不可言状的心灵姿势和生命的律动,一草、一树、一砖、一瓦、一壑,发现无限,表现无限,皆灵想之独辟。
▲清末保定古城图里的,楼北,楼南,楼东,楼西熟悉的地名。
保定的穿行楼,曾经是全国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东有高台,保定府志记载“台中空四达,俗呼穿心楼,上祀文昌星。”亦称“应奎楼”,在大慈阁南,穿行楼南街北口。筑台高可六丈,结楼于巅,直干云霄,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式建筑,下有东西南北四个通洞,可容人车马往来,因四个门洞都系拱形,再加上楼里也是圆拱形,所以称五拱四洞。
▲这是目前发现拍摄最早的穿行楼影像,时间为清末,对比民国影像最大的区别是穿行楼西道路两侧的传统形式的店铺。
朋友小华赋诗一首:
行人可从四条街通行往来,俗称穿心楼,后称穿行楼。楼坐东朝西,从楼南拾级而上,一楼正面有一匾额“文昌阁”,二楼四面皆悬有匾额,北面之匾,年久遗落未悬,现存有着,仅东南西三面而已,东曰光分东壁,南曰南通云路,西曰“爽挹西山”,据一位老师介绍,东面系“紫气东来”,南北两面尚待考证。
▲左图为穿行楼的东侧,右侧从大慈阁上空遥望穿行楼北侧,天际线的尽头为城墙上的魁星楼,形成城市优美的轮廓线。
探究穿行楼的四面牌匾的文字来源是一个复杂的历程,从现存穿行楼最清晰的影像(军校王腾提供)分析,西侧二楼的牌匾依稀可辨:爽挹西山,这是一种气度非凡的提取和升华,保定西依太行,群山西峙,秀水东滢,从宏观的地理格局和视野,可以感受到从太行涓涓细流汇聚到白洋的快意和温情。也是形容站在高耸的穿行楼上,可以把西边太行山的美景收揽过来,使人觉得心旷神怡。如果按挹的舀水的本意,就更具有诗意,夏日炎炎,西望群山,翠绿如烟,习风阵阵之际,把大山里的凉意像舀了瓢溪水一样,让古城神清目爽。
东曰光分东壁,南学南通云路,影像无法判定,来源于1935年金梦影在《市政评论》里到保定市景景色色当中看到穿行楼的细节。至于北侧闪保利老师谈及保定人回忆南面是文运天开,北面是星移斗转,和民国的文字记录对比,有较大出入的。由于1935年北侧牌匾已经遗落。判断仅凭口述记忆的准确性还是值得商榷。南通云路,可以理解为南接上天之路,护送升仙之路。光分东壁,东壁指东壁二星,主文章。从东壁二星那里得到佑庇。
▲重新认识穿行楼巨大的尺度,根据穿行楼下人的尺度对比,结合资料记载,穿行楼高约六丈,高约20米,六层楼高。四周筑有堞口台城的双檐,八角四面开门八面设窗的亭楼,台城城基四面各有一拱券门洞, 供往来通行 ,台城西南建砖砌蹬道可上台城,亭楼据说只供神龛未有塑像,1955年拓展裕华路时被拆除。
▲2007年,保定著名摄影家林长庚老师镜头下的楼南街,人去楼空,烟火还留,今日连烟火也灭了。
朋友隐者赋诗一首:
三
业已枯竭的一亩泉是滋养这座城市的乳汁
▲元代保定古城的意向图。
引一亩泉水环城,调节环境,涵养气候,西门之南,有水闸一,从小水闸引吴家湾泉水进城,入城内莲花池,然后通过南大街地沟入府学泮池,由南门的南水门出,归于府河;东水门在东门的北部,城内东北部积水由此门出,至东门外城濠;北水门在北门的西部,夏秋城内中部并西北部的积水都由此门排出至北门外城濠;南水门在南门之东,城内南部之水由此出,达至城外濠。
城内沟渠遍地,水流系连,成为了一片山水田园城市,达成了天人合一的意象。乃度地之势,作为新渠;凿西城以入水,水循市东行,由古清苑几百举武而北,别为东流;垂及东城,又折而西,双流交贯,由北水门而出。水之占城中者什之四。渊口舒徐,青绿弥望,为柳塘、为西溪、为南湖、为北潭、为云锦。
“夏秋之交,荷芰如绣,水禽容与,飞鸣上下,若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舟行其中,投网可以得鱼。风雨鞍马间令人渺焉,有吴儿洲渚之想。”夏秋时节,荷花盛开,水禽与飞鸟相戏并与人共乐而久久不愿离去,驾船行驶其中,可以捕到鱼虾,风雨鞍马劳顿的间隙来此游玩,有江南水乡意蕴。用深静的心,发现城市深沉的境地。即使遇到的是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可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保定古城墙、护城河、城壁的一些细节。
据《保定市水利志》记载建国后调查:一亩泉水清、透明、味甜、性软,冬季热气上升,入水不寒,水滨杂草四级长青。泉周围35公里溪泉脉流连绵,密布如网。如试用一杆插入地内,拔出杆后泉水随机从洞口流出。附近较大泉水有27处:如鸡距泉,黑风泉、五花泉。泉水蕴藏量非常丰富,如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附近农民多种水稻、植藕,溪边杨柳茂盛,每当春夏季节,荷红杨绿,稻清香,溪水潺潺,风景颇为优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保定市区的供水图,西部一亩泉区域的钻的地下供水井矩阵,成了城市生命之源。
建国后西郊八大厂的建设重要原因归结为一亩泉的水。从工业区生产产品、成产工艺的选址,水源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回顾西郊八大厂在保定的选址,轻工业部造纸局在1955年6月召开的国营604厂址选定研究会、纺织部人造化学纤维联合厂、电力部保定热电厂、胶片厂选中保定重要的一个原因归结于一亩泉水质优良,水量充足,保定古城在一五期间能跨越京广铁路决定性的因素也是一亩泉水源的位置。
▲1957年保定市城市规划方案之一。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深深的生命的节奏,是意境的源泉,通过历代艺匠组织的点线面色形体文字成为有机和谐的形式,而正是这种独创,是人从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使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也正是它 追光摄影之匠心,让每一个角落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而正是这点深意可以穿过时间的迷雾,给与观者是一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的领悟,而这座城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城市精神聚集的处所。
感谢于广杰和俊敏二位老师的指教,感谢军校王腾贤弟的帮助。共同为地域文化的挖掘贡献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