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军人就要有血性
是军人就要有血性
我国古代兵法主张“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这股气讲的就是军人的血性。血性,是中国军人打不垮的钢铁脊梁;血性,是人民军队磨不掉的精神底气。一支军队如果忘却了自己的来路,也必然没有出路。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一往无前、所向披靡,都是一支军队必备的战斗精神;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都是每名军人应有的精神追求。它就像我们身上的钙,一且缺失,就会得“软骨病”,从而挺不起脊梁,肩负不起使命。
军人生来为打仗,不可一日无血性。现在,少数官兵在谈论血性时,还存在惰性有余、血性不足,娇气有余、虎气不足等问题。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看不到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和平病”是军人“血性”最致命的腐蚀剂。有的官兵面对日益繁重的备战打仗任务,秉持着训练“及格就行”、工作“不推不动”、荣誉“看透看开”的“佛系”心态;有的面对利益得失,发牢骚、讲怪话,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还有的面对日益改善的物质条件,不知足、不感恩,唯我独尊、习以为常。产生这些错误思想,说到底是对战争理解不够,对职责认识不清,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缺乏,丢失了吃苦耐劳的本色,丢掉了拼搏奋斗的血性。要培塑血性,就要向这些削弱血性的“拦路虎”开刀,就要拔去滋生这些错误思想的根,归正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源,让敌亮剑、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占据每名官兵头脑中的思想高地。
历史昭示我们,战争年代我们血性十足;然而和平时期,我们的血性善存几何?新时代,对血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没有血性的军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败仗,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警告。军人历来与战火硝烟相伴、与艰难困苦相随,这就决定了有血性必然成为军人的重要职业素养,贯穿整个军旅生涯。革命军人的血性,集中体现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淬炼军人血性,任务是最好的平台,表现为别人不敢上时,你敢上;别人上不去时,你能上得去。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就是血性。
血性是中国军人的精神食粮,更是将精神固化为“能”的力量。真正地血性,不是徒有勇气,是有硬本领、真功夫,更是能打胜仗的具体体现。战场上硬碰硬,训练场上实打实。在战备训练中培养嗷嗷叫的虎气,在演习对抗中磨砺猛打猛冲的杀气,在比武考核中锻造一往无前的锐气。军人肩头千钧担,置身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时刻警醒,切不可被舒适泡软了骨头、被懈怠磨灭了血性。要紧盯作战对手,把野外驻训、实兵演习等大项任务作为“磨刀石”,在实打实的训练中培塑军人血性,不断强化“平时敢打必胜、战时能打胜仗”的思想;要紧贴实战环境,把维稳执勤、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试刀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军人血性,不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要紧扣训练任务,利用日常训练、考核等时机,常态开展群众练兵大比武,叫响战斗口号,坚定战斗意志、振奋战斗精神,自觉精武强能、砺胆聚气,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让军人血性深入骨髓,植入血液、融入灵魂。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孟军师,河南唐河人,先后在网络报刊杂志累计发表200余篇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