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疮疡

《宝鉴》云∶初生芽儿一块血也。无形症也,无脉有惊,即系是胎惊,有热,即系是胎热。

婴儿实与乳母一体,凡患疮疾,但审乳母肝经有热,用加味小柴胡汤之类。肝经虚热,用加味逍遥散之类。肾水不能生肝,用地黄丸。心经积热,用柴胡栀子散。心经虚热,用茯苓补心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经郁热,用钱氏泻黄散。脾经虚热,用钱氏异功散。若服犀角丸、化毒丹,外敷寒凉之药,复伤生气,乃促其危也。

一小儿生下,耳前肿一块如小栗,旬余色赤肿高,触之则哭,此属胆经部位,诊乳母,果肝胆经脉数,此禀生母肝火所致,乳母有肝火而益甚也。又数日作吵不安,手足时搐,此因作脓痛而然。又三日早间以手指微按疮头,肿随指复起,其脓已成也。至午疮顶起薄皮,脓已熟也。点代针膏,将晚出脓,儿顿安,肿赤顿消,此疮家最善症也。贴太乙膏,以护风寒,乳母服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生下,臂外 肿一块寸许,月余忽赤肿二寸许,外赤晕势欲走散,此脓毒内 ,针之随出脓,赤晕退,儿即安。诊乳母肝胆脉弦数,按之有力,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黄连二剂,去黄连又二剂,却用加味逍遥散与乳母服,儿寻愈。

一小儿生下,大腿肿寸许一块,面目色白,将期敷药而溃,脓水清稀,二期而未愈。后呵欠切牙,此禀肾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地黄丸料,与母子同服半杯,年余而愈。

一小儿生下,左胁间一块,漫肿无头,肉色不变,敷铁箍散,溃而脓清,欲呕,余谓禀肝经气滞,而脾气虚,不能愈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以补脾胃;又以托里散加柴胡、山栀,以托里清肝。其子亦饮数匙,三月而愈。

一小儿生下,小腹患肿一块,年余不溃,寒热往来,此禀肝火而然也。其母果经事不调,内热体倦。用地黄丸、八珍汤与母服,子日服半杯,寻愈。

一小儿生下,胸胁间肿赤,年余不消,余谓禀肝血热,但治其母。不信,另用铁箍散、犀角丸,作呕不乳,此胃气虚而复伤,余用五味异功散,救子之胃气;用加味逍遥散,治母之肝火,顿愈。

一小儿生下,遍身无皮色赤,原母素食膏粱之物,以寒水石一两,炒焦黄柏二两,净黄土四两,俱为细末,时敷遍身,母服清胃散加漏芦;五日赤少淡,却用黄土五两,炒焦黄柏一两敷之,母服加味逍遥散;又三日赤顿淡,水顿少;又三日,但敷黄土一味,母服八珍汤加牡丹皮、柴胡而愈。

一小儿生下有疥,审其母素郁怒,用消毒散,以当归膏调敷,母服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及加味归脾汤而愈。后复发,为母食膏粱,用清胃散,及敷前药而愈。

一小儿生下有痔疮,三岁后作痛,服化毒丹、犀角丸,以治大肠之火,更腹痛作泻,切牙呵欠,仍欲治火。余曰∶呵欠切牙,属肝经之症。《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此禀肝火为患,儿服地黄丸;母服逍遥散加漏芦而愈。

一小儿阴囊赤痒,或时如无皮状,两目常闭,服化毒丹益甚。余曰∶化毒丹、犀角丸,治脾胃实火之剂。前症乃禀肝肾经阴虚也。不信,仍服之,几危。余用六味地黄丸、四味肥儿丸;母服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小儿生下,阴囊赤肿。余谓禀肾肝阴虚。不信,另用化毒丹之类,前症益甚,更呕吐不乳,手足并冷,此脾胃被伤,先用五味异功散;母用大剂地黄丸料加炒黑黄柏及漏芦与数剂而消。其时患是症,服化毒丹,敷凉药者,俱不救。

一小儿生下,臀尖微肿寸许一块,敷铁箍散,服化毒丹,越月肿起色赤,啼声不绝,以指按之,随手复起,此脓内熟而痛也。遂针之,出稠脓,啼声即止。余谓∶血气无亏,不必用药。彼欲速效,另服犀角丸,致吐泻发搐,欲投惊药。余曰∶此因脾胃亏损,而内生风耳。急以人参一两,细切和壮妇乳一钟,置粥釜中煮良久,取出绞乳汁,以绵作乳头样者,蘸乳频与儿吮之,一日吮尽,却服乳化地黄丸,母日服八珍汤加漏芦,不月而愈。

一小儿生下,臀内 赤肿二寸许一块,有脓内溃,遂针之,出脓甚多,随眼闭切牙。余谓∶眼闭脾气虚,不能开也,发搐切牙乃脾气虚,而肝火动也。以人参如前渍乳儿吮,母服八珍汤加漏芦,月余而疮愈。

一小儿生旬余,头患毒,高寸许,有赤晕,势危急,卧镰砭出黑血,儿即安。翌日,眉间有患,亦有赤晕,余意宜即砭之,众议第二日砭之,果血凝不出,腹胀而殁。

敷药铁箍散 治一切疮疖痈疽。

芙蓉叶 黄柏 大黄 五倍子 白芨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围。

按∶前方乃寒凉解热收敛之剂。或有用白蔹、商陆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苍耳、金银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乌、白芷之类者,皆不分寒热温凉之杂饵。《内经》云∶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又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瘤结为痈。《外科精义》云∶凡疮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发于骨髓。盖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故受症之经,与所患之位,各有不同,岂宜一概外敷凉药。惟脾胃无亏,血气不和者庶几有效。若服化毒之类,脾胃复伤,运气凝滞,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疮之类,正欲宜拔其毒,若复用前药,肌肉受寒,血气凝滞,必致毒瓦斯入内而不救。治法必察其肿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脓之难易,出脓之稠薄,生肌之迟速,以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或纯阴纯阳而用相宜之药,以凉之、热之、和之。又当审受症之传变,五脏之相胜,而以调补脾胃为主,庶不致变恶症也。

五福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黄(杵膏) 熟地黄(自制杵膏) 天门冬(去心杵膏) 麦门冬(去心杵膏) 玄参(各三两) 甘草 甜硝(各一两) 青黛(一两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滚汤化下。甜硝即朴硝,以滚汤制过者便是。

按∶前症服此而痰喘发搐者,皆中气受伤,而变虚热也,急服五味异功散。若手足并冷者,中气虚寒也,前汤加姜、桂,多有生者。

犀角消毒丸 治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

生地黄 防风 当归 犀角屑(镑) 荆芥穗(各一两) 牛蒡子(杵炒) 赤芍药 连翘 桔梗(各七钱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按∶前二方善损中气,伤阴血。若大人形病俱实,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恐芽儿脏腑脆嫩不能胜此。经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气者胃中冲和之元气。若胃气一伤,不能嘘濡消散,脓已成者不能腐溃;脓已溃者不能生肌收敛。因而难治,甚致不起,不可不慎也!

八味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血气不和,而患疮症。(愚制)

茯苓(五分) 酸枣仁(炒。各二钱) 五味子(炒) 当归(各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炒,一钱) 菖蒲(五分) 远志(去心,六分) 甘草(炒,五分)

上作二三服,水煎。

柴胡栀子散(方见胁痈)

托里散(方见热毒)

(0)

相关推荐

  • 《证治准绳·幼科》大便不通

    <百问>小儿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热在里,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乃实热也,当以四顺清凉饮(热)加柴胡.热甚者,加山栀.黄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热者,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无汗 ...

  • 《外科医镜》

    作者:高思敬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裘序 自序 痈疽提纲 痈疽真假例论 附方

  • 【中医育儿】胎毒的产生及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彭鑫博士中医育儿课堂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医古法 婴幼养生> 胎毒产生的原因有三种,都与妈妈有关系. 一.妈妈饮食不当.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经常吃辛辣.肥甘食品.肥甘是什么意思?就是特别油腻的,如大鱼大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疮疡一笔钩(杨敬信) ‘

    疮疡一笔钩(杨敬信)    '   [主治]  疮疡肿毒.痰核瘰疬.   [处方]  白及粉10克,白蔹粉3克,白矾6克,雄黄6克, 藤黄6克,黄柏粉6克,巴豆仁(捣)7个,麝香(白芷10克 代)3克 ...

  • 中医治疮疡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王红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 ...

  • 疮疡

    杨(十九) 疮痍四肢偏多.长夏入秋.懒倦欲眠.干咳无痰.颇知味.听纳已少.此阳明胃阴.因热致耗.即热伤元气之征.当与甘药.养胃阴以供肺.如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黄 皮.(疮) 吴(十八) 脉不浮大.非关 ...

  • 连翘———十二经疮疡圣药

    连翘---十二经疮疡圣药 [性味]味苦,性微寒,归于心.肝.胆.心包经. [功效]清热解毒,理气散结. [药论]张山雷说:"连翘味苦,苦能清热.形圆而尖,中空有房,状似心脏,故专清心家之热, ...

  • UC头条: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方】

    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方 [配方]金银花.乌梅各30克,生地黄.当归各15克,黄柏.五倍子各9克,45度白酒500毫升. [制法]将前六味捣碎,置沙锅中,加入白酒,盖好,浸泡24小时后,再加水300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