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易疏不易堵,顺应孩子“水性”教育才有效
【家教智慧 第483期】
防溺水易疏不易堵,顺应孩子“水性”教育才有效
据 6月10《华商报》报道,几天前,西安市鄠邑区某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小赵落水,同学小松(化名)前去施救时双方出现险情,幸好有2名路人将落水者救了上来,但遗憾的是,小松被救上岸后已经溺亡……
年年岁岁防溺水,岁岁年年悲剧生。夏季来临,到了溺亡事故的高发期,据统计,溺亡事故中,未成年人要占近70%。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毁掉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如何给孩子筑起一道防溺水的坚固防线,是摆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一个难题。
大水无情,人所共知。作不学校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每到夏季都会与学生和家长签订防溺水责任书;家长对孩子更是千嘱咐,万叮咛,给孩子下达不准“下水”的死命令,可是,每年总有孩子“不听话”,总有花季生命漂逝在水中……
面对此种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这难道果真是“上天”旨意无可避免?还是我们对孩子的“防水”监管仍有漏洞?
梳理一下近年来中小学生溺水悲剧,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的溺水案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背着监护人偷偷地去河边玩耍或游泳的,而且,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孩子大多是水性较差或者根本就不会游泳……
难道是我们“防水”教育孩子没有听进去吗?孩子真得不知道溺水“猛于虎”吗?
非也!我们的“防水”知识教育非常到位,孩子也知道溺水无情,可是,我们却忽略了,爱水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明知水似虎,偏向虎口行。惬意如仙的水中快感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诱惑。山可上,田可进,水当然他们也要一试。“螃蟹敢吃”的精神驱使他们,没有不敢探的火焰山,没有不敢闯的水帘洞。因此,无论大人多么地苦口婆心,都不会消解他们探水的好奇心(这其实也正是孩子在所有方面能够进行探索、敢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对水的渴望驱使他们会想尽千方百计、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水中一游。
不怕孩子下河,就怕孩子想着下河。只要孩子一心想着去下河,我们的安全责任书,我们的“禁水令”就成为一种虚设。平日里,在大人的严密监管下孩子没有“合法”的下水机会,可是大人有大人的事情,总不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将他们拥在眼前,圈在身边。因此,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背着大人、偷偷地下水一探。因为怕人看见,他们只能到地僻人稀的小河暗沟中去,如此,悲剧的发生就几乎不可避免了!
我是一个旱鸭子,到现在也不会游泳。可记得小时候,夏天也是极愿意下河戏玩的。由于不会水,总是跟着大人或会水的同伴,玩的时候先由大人或会水的同伴在前勘测好“地形”,划出一个“安全区”,我和一些不会水的伙伴只在“安全区”玩,从不越“安全区”半步。而会水的伙伴们,则是在河里纵横驰骋,打水仗,赛游水,玩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印象里,下河是快乐的,下河是天经地仪、正大光明的,大人不是不管,只是叮嘱不要独自到没人的河段中去玩!那时的夏天,小孩子无论会不会游泳,每天都是可以到河中游玩的,却鲜见有溺水悲剧发生!
大禹治水,疏胜于堵。在我看来,要防止或是杜绝孩子溺水悲剧的发生,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下“禁水令”,采取强硬措施试图让孩子与水绝缘,而是要理解孩子的“爱水”之心,进行适当的引导。
首先,有条件的地方,我们要顺应孩子的“水性”,有计划、有组织、有安全地让孩子认识水,可以公开地、大大方方地“接触水”,满足孩子对“水”的好奇之心。
其次,要提高孩子驾驭水(游泳)的能力,这不但是孩子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更也是防范孩子被水所伤的根本方法。
再次,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孩子自觉、安全玩水自控能力,即不单独玩水,不到不了解水情、不安全的水域玩水,不背着家长偷偷玩水等。
最后,要培养和提升孩子玩水时遭遇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如及时呼救,正确施救等。
夏季来临,暑期将至,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杜绝溺水悲剧发生,绝不能单凭家长和学校一厢情愿的“堵”,要走进孩子心灵,顺应孩子的“水性”,顺水而“疏”!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