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智能音箱时代,什么才是制胜法宝?

直到2020年,智能音箱已经发生了几次“量变”。形态上从平平无奇的圆柱体,到小巧精致的扁圆体,再到带屏幕的不规则体,甚至还有会唱会跳的AI机器人形状。功能上也从最初的听觉互动娱乐, 升级到家电互联、智能生活入口。价格也从上千元人民币拉到百元价位以内,冲量意图十分明显。

然而,在这日益拥堵的赛道上,业界对智能音箱的讨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如BATJ、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智能音箱主导者,他们认为“智能音箱是争夺智能家居市场的一个切入口”。尽管现在仍处于培育市场的“烧钱”阶段,但他们始终坚信,智能音箱对于智慧家庭的地位等同于智能手机是物联网时代的核心,终有一天智能音箱会成万物互联的中心“枢纽”。

另一种就比较悲观,认为国内整个智能音箱产业蛮横成长,功能鸡肋、价格战、技术抄袭等负面新闻不断。无法打动消费者的电子产品最终会成为产业升级的“牺牲品”,智能音箱或将被时代所抛弃。

对此,《国际电子商情》采访了相关产业链的元器件供应商,探讨智能音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质变”时机。

跌宕三年又三年,生态建设成难题

回顾智能音箱产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2014年11月亚马逊Echo面世,成为“智能音箱的鼻祖”。最初,Echo只是为家庭打造的智能音乐播放器,意想不到地成为当年北美电子消费市场的“当红辣子鸡”,短短一年的时间便占据了全球音箱市场销量的25%,开启了全球电子市场的一个新蓝海。

另一个是2017年6月,苹果公司发布了Home Pod,随即引爆了国产玩家的疯狂入局。最先发哨的是百度,发布了自然语音平台DuerOS;随后阿里巴巴跟进,推出的天猫精灵系列逐渐以绝对的销量优势占据了国内市场大头。紧接着,京东、腾讯、小米等国产玩家不甘示弱,纷纷在当年发布了自家的智能音箱产品,争先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还有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和为其摇旗呐喊的风投机构,让整个智能音箱市场热闹非凡。

这两个时间点,是智能音箱市场爆发的黄金档期。然而,其中穿插着许许多多的质疑和丑闻,让智能音箱的市场普及未能一蹴而就,反而波折不断。

事实上,国内早有科技企业甚至早于亚马逊Echo推出互联网音箱。2013年,上海互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缪炜就带领团队加入小智团队后,成功开发出了“小智”音箱,第一次把麦克风阵列、远场交互等技术带给了用户,缪炜也因此被称为“国内智能音箱第一人”。还有2014年8月,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Wi-Fi音箱产品,作为运营商购机礼品被广受好评。

遗憾的是,无论是“国内智能音箱第一人”还是科大讯飞,这一时期国内企业都对智能音箱的前景没有笃定,他们的探讨中心在于:智能音箱到底是不是个伪需求。

至于海外市场,智能音箱“窃听事件”让注重个人隐私的消费者不寒而栗,如何解决安全隐私问题也成为智能音箱厂商的一道“必考题”。目前,智能音箱的安全隐患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任意采集声纹信息、对个人隐私缺乏防护、内容播放无监管,甚至有可能成为监听设备等等。至今,这些隐私风险还未被全部规避。

此外,2019年也成为国内智能音箱的一个小的退潮期。不容置疑的是,如今国内智能音箱是一个由巨头补贴“催熟”的市场,广大老百姓的自发购买欲并不大。但尽管如此,经过数年来的消费培育,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态度发生了两个转变:从好奇体验向实用至上转变,从娱乐工具向时间效率生活工具转变。这导致厂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开发更多的功能和应用。然而,智能音箱消费市场“虚火”太盛,巨头补贴也不可能长久维继,终有停止的一天—这种两头不到岸的焦虑感,就使得国产智能音箱进入两极分化的“寡头”竞争时代。

按照销量统计,阿里巴巴、小米和百度三大品牌逐渐成为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领头羊”,他们对于智能音箱产品的定位分别是:智慧家庭中控中心、AIoT硬件生态的中间环节、智慧生活的入口之一。而反观海外智能音箱两大巨头—亚马逊和谷歌,他们对自家智能音箱的定位只是消费引流的硬件装置:用智能音箱吸引普通消费用户使用公司自身的付费服务,包括音乐、搜索、购物等等。归根到底,智能音箱只是亚马逊和谷歌消费服务引流的入口之一罢了,贩卖音箱硬件并不能盈利。

那么,为何智能音箱的欧美模式来到中国市场后会“水土不服”呢?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音频处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楼氏电子消费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技术市场经理杨大稳解释道,用户语音交互体验的流畅感不足,是造成国内智能音箱用户数量不如国外多的主要原因。智能音箱的基本交互形式是语音,而语音的采集者是麦克风,所以麦克风性能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感。

“具体来说,国外主流智能音箱大都采用数字麦克风整列来捕捉用户的语音指令,而国内主流智能音箱出于成本的考量,大都采用模拟麦克风且麦克风数量也少于国外主流。顾名思义,数字麦克直接以数字信号输出,与智能音箱系统的信号无缝对接,可实现信噪比损失最小化;而模拟麦克风输出为模拟信号,需要智能音箱系统额外的编码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化,系统信噪比因此会损失。”杨大稳说道。据悉,楼氏电子为全球智能音箱厂家提供高品质硅麦以及声学领域服务。

楼氏电子消费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技术市场经理 杨大稳

上海互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惠忠则认为,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电的唯一“中控”和绝对“入口”是个伪命题,智能音箱不具备使用刚需,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

邓惠忠指出,如今的智能音箱多数被定为于智慧家庭的入口,人们可以利用声音控制智能音箱,从而控制更多的家电设备。这种场景概念是绝对可行的,但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整个家庭的交互中心在于智能音箱,而非在人本身,智能音箱更像是个中控开关,控制了整个家庭。此外,智能音箱的“中控”功能还存在使用场景的限制,现有产品的互联互通性也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原本以“中控+电商+娱乐+生活服务”定位的智能音箱逐渐沦为消费者口中的“儿童玩具”。

互问信息科技作为国内智能音箱开发的先头部队,也是最先意识到智能音箱可能存在的生态短板。当然,他们绝不是否定智能音箱这个产品,反而承认智能音箱在推动语音交互的普及上的显著成绩。

“只不过,我们需要从智能音箱目前的消费瓶颈中找出破解的方案—即生态建设,这样才能促进语音交互和智能家庭场景的深度融合,让智能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邓惠忠说道。悉,互问信息科技是一家聚焦智能家电产品的语音交互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自有IP算法和自研芯片的高度协同,从事音频信号处理、语音交互技术。

上海互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邓惠忠

智能音箱企业应该拼什么?

尽管业界对于智能音箱的争论沸沸扬扬,但整个智能音箱产业链还是在逆境中茁壮成长。从格局来看,全球智能音箱的硬件设计和生产制造主要以中国公司为主;海外高端产品的应用软件和算法以欧美公司为主,比如谷歌和亚马逊,而国内市场活跃的“百元产品”则由中国方案公司提供。可见,智能音箱产业链上,中国玩家的地位已经不容小觑。

据业界观察,中国本土供应商在服务响应和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可以为客户定制专用的零部件和功能性模块,提供专业服务团队来支持产品开发。此外,由于国内市场的特点,他们也能够提供低价策略的解决方案。

作为SoC芯片龙头企业,全志科技在中国本土供应商优势的话题上最有发言权。据悉,全志科技2019年的智能音箱芯片取得一定突破,市占率超过50%;其主控芯片和套片方案已经进入国内主流智能音箱厂商,包括小米音箱、百度音箱、阿里音箱、京东音箱这几大巨头产品。

早在2016年,全志科技抓住“智能音箱可能作为智能物联网入口”这一突破点,先坐了两年冷板凳,终于一鸣惊人——从之前的神奇芯片R16,到去年被评为“全球电子成就奖”的R328芯片,全志科技已经牢牢占据了国内智能音箱芯片的头把交椅。

全志科技运营电子客户事业部总经理李震受访时说道:“去年,全志智能语音专用处理器R328获得‘2019全球电子成就奖’音频处理器产品奖,是对全志在智能音箱市场取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和产品质量的全面肯定,给潜在客户做了比较好的信誉背书。来到2020年,全志科技相信不仅仅局限在智能音箱领域,会有更多有智能音频需求的客户选用该系列产品。”

据悉,2020年全志科技首款AI语音专用芯R329已经正式发布。这是一款搭载Arm 中国全新AI处理单元(AIPU)的高算力、低功耗AI语音专用芯片,不仅延续R328智能语音芯片的经典设计,而且一举大幅提升芯片性能和集成度,并一贯地提供完整易于使用的开发、量产工具,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大幅降低智能产品应用开发难度和成本,满足各种不同应用场景产品的快速实现和落地。

全志科技运营电子客户事业部总经理 李震

经历了许久的蛮横成长后,智能音箱市场似乎来到了瓶颈期,逐步走出了单纯的硬件战争。今后的智能音箱企业将拼什么?技术创新、软件服务、还是供应链?对此,楼氏电子杨大稳表示,显然是技术与服务两手一起抓,把关注点落到最基本的用户体验感。

“这种体验感一方面由硬件和技术带来,另一方面离不开令用户无忧的服务。先让客户觉得‘好用’,然后再让客户‘爱用’,最后‘多用’,由此产生对产品的粘性,从而扩大消费群体。”杨大稳如是说。

据介绍,楼氏致力于开发符合行业趋势的高品质硅麦,不断提高硅麦信噪比(SNR),从而为更远距离的语音交互提供必备硬件。与此同时,楼氏还提升硅麦的声学过载点(AOP),从而配合算法实现音乐播放打断(Bargin-In)、回声消除(AEC)。当然,楼氏硅麦有较好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一致性,为算法输入整齐划一的音源信号,实现更好的语音交互体验。此外,楼氏还为此推出的Cornell 2系列是一款高SNR、高AOP的数字麦克风。总的来说,在保持和提升技术实力的同时,楼氏也会更强调售后团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及时的声学领域服务。

互问信息科技邓惠忠的观点十分相近,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让智能音箱成为刚需产品,这才是当务之急。首先,最初智能音箱是为家庭打造的智能音乐播放器,音质自然是打动消费者的第一消费要素。因此,智能音箱应当先把音质做好,满足耳朵的愉悦,然后再加入语音交互能力。其次,智能音箱厂商在研发前,要了解消费者的实际刚需,针对刚需开发相关的功能和应用。

他认为,控制是家庭的强刚需,但家电产品70%是离线控制的需求,还有30%是云端控制的需求。所以,以离线为切入点回到云端才是互问科技的发展思路,因为离线控制完全规避了在线的短板,且成本更低更易被客户接受。目前,互问的第一代离线语音识别芯片W02x已出货超过100万颗,已直接或间接的为国内外多个知名家电和互联网企业服务, 如海尔、TCL、苏宁等。

“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智能音箱是否还繁荣、产品形状如何改变、是否会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个消费必需品,这些话题可能在两三年以后讨论会更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语音交互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我预计2~3年后离在线语音识别会大规模地面向市场。现阶段还是培养阶段,各路玩家还有准备上场的时间。”邓惠忠展望到。

未来3~5年的计划

对于公司今后3~5年的规划愿景,三位受访者的回答也各具特点。

李震表示,全志科技将依旧会聚焦于芯片设计,通过组合交付、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构建公司的核心优势,目标是成为智能大视频领域数一数二的核心芯片产品包供应商。

众所周知,全志产品覆盖的行业很多,从智能音箱等智能硬件到车联网以及传统的平板、盒子等产品,都取得瞩目的成绩。正由于全志在智能音箱取得优势地位,意味着全志在其它智能硬件领域也会是领先者。据介绍,全志科技正往工业级、汽车级的芯片方面着力,被赋予更高的物联网入口地位。

李震介绍称,早在几年前,全志科技已在内部确定了全面工业化的战略,意思是用工业化的标准来指导、要求从设计、生产到测试的全面标准的改进,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对客户承诺提供工业级的芯片产品。其实在工业级市场中,全志也是早已有满足更高车规级AEQ-100的专业芯片提供给客户,随着标准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给全志带来更多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消费级市场也给客户带来和竞品比较明显的质量差异体验,使客户降低包括售后在内的综合产品成本。

此外,每当提到中国制造业,大家更多地会联想到性价比,进一步又重点强调了低成本——这是造成市场产品大而不强的问题原因。李震称:“幸运的是,全志很早便完成了上市的财务积累,有了一定抗风险的能力,因此投入了比较多的资源在中长期的技术发展上。比如在中国芯片公司里,我们比较早地拿出了满足最高车规标准的芯片——T7,这背后是非常大的资源和成本投入。芯片行业如果仅仅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不做深入的技术积累迭代,是很难挑战更高的技术要求,实现长期的技术竞争力提升。”

互问信息科技邓惠忠告诉《国际电子商情》,今后3~5年,互问信息科技的工作中心是通过算法+芯片的高度协同,持续拓展离在线一体化系统更多的应用场景,包括2B商务场景等等。

“虽然互问信息科技已经离开了智能音箱领域,但我们在智能音箱技术上的沉淀,是可以为智慧家庭体验带来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邓惠忠表示,“例如在语音交互领域,无论是智能音箱,还是离在线一体语音识别方案,都是为了人们能体验到更智能、更丰富、更便捷的生活场景,这两种方案各有长处,并不是谁要革了谁的命,反而百花齐放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值得业界上下共同去推进。”邓惠忠由衷地说道。

而楼氏电子会持续跟进智能音箱的产业趋势,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硅麦产品和总体方案。

杨大稳认为,伴随智能音箱产品的不断演进,未来在功能上将升级为多种互动形式,多功能发展,做细分市场。多互动形式比如增加手势识别在音箱的应用,这一点楼氏麦克风的超声波超凡表现搭配算法可以实现手势识别。另外是集成更多功能,逐渐成为集娱乐休闲、互动信息、生活助手的智能终端。还有一种会向更专业更细分领域进军,提供专业的语音音箱来满足不同领域需求,如智能教育、智慧医疗、游戏娱乐等等。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2020年4月刊杂志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