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领导比你强,商鞅于是很受伤。

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开放,对祖国的概念不是很强,

于是,周游列国寻找明君的事情屡屡发生。

孟子不远千里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怎么能一见面就谈钱呢,谈钱多俗呀!

金钱至上害死人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谈钱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呀!

不知道孟子是哪一年去的魏国,可梁惠王比孟子大28岁,梁惠王活了82岁,即便是梁惠王80岁那年去见的孟子,孟子也才52岁,

不到52岁就被称为老头,可见孟子长得有多着急了。

梁惠王接班的时候是魏国最鼎盛时期,可庞涓死后,魏国说不行就不行了。

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预见魏惠王必然失败。

魏惠王问从何说起,卜皮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就是所谓的不谈利而谈义的“仁政“。

强敌环伺,最应该的是富国强兵,

没有钱,敌人入侵,你拿仁义的吐沫去淹死敌人吗?!

其实,在当时的魏国,不是没有人才,是有人才而没用上,

这个人才就是卫鞅,后来叫商鞅。

商鞅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估计脸上长满了痤疮,那个时候也没啥好药,于是就得了病,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有病,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于是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知道魏惠王的性格,再加上被孟子忽悠过,仁义之人怎么会随便杀人呢?梁惠王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一个非常有才华而且胸怀大志的人,在单位里得不到重用,有合适的机会肯定要跳槽。

哪怕去一个小企业,也比老死在一个单位强。

果然,机会来了,秦国面向全球招聘CEO。

可当时,秦国是一个小国,小到什么程度呢?战国六雄楚国、魏国、齐国、赵国、韩国、燕国不带他玩不说,像对待夷狄一样蔑视他,魏国还很无耻的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

弱小的秦国很憋屈的活着。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死了,秦孝公继位,这一年,秦孝公才21岁。

年轻人理想远大,上台后就发愤图强。

他面向全国招聘人才,结果招来了一个商鞅,这一年,商鞅33岁。

在干部管理中,有推荐人制度,一旦干部犯错误,推荐人也有责任。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推荐人,再优秀的干部也很难进入到决策者的视线当中。

商鞅找的推荐人是景监。

关于景监这个人,如果没有推荐商鞅这件事,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他是秦孝公眼前的红人,也有说是嬖人的,

景监比秦孝公还小一岁,

六国联盟开会,预谋推平秦国时,景监作为密探为秦孝公探听到这一珍贵的消息,精疲力尽返回秦国报之秦孝公。

孝公对其十分赏识,命他亲去内乱魏国以保国安。

其间遇到商鞅,在商鞅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使命,使秦国度过危险期。

景监欠着商鞅的人情,也知道商鞅真的有本事,于是就向秦孝公推荐了他。

秦孝公是个有主意的年轻人,感觉他的本领要比商鞅高一筹。

商鞅直接进入了面试。

秦孝公问,先生大老远的来了,说说怎么治国吧。

商鞅开晒:帝道,估计是三皇五帝之类的,成就帝道是百年大计!

秦孝公心想,我现在是急于赚钱发工资,没时间考虑那么远大理想。

言者有心,听者无意,话不投机,

秦孝公险些睡着了。

回来秦孝公就对推荐者景监说:你推荐这人也不行呀。

可景监认定商鞅是个奇才,又推荐。

第二次面试,商鞅说的是王道,以礼治国,和孟子的差不多。

秦孝公还是不喜欢。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面试,商鞅说的是霸道,说这个见效快,依法治国,富国强兵之策。

然后就说具体的怎么做,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说开来

这个对路子了,说的天昏地暗,秦孝公不自觉的蹭到了商鞅跟前去听了。

秦孝公是个高人,尽管他非常赞同商鞅的办法了,但没有直接使用商鞅的策略,而是开展了一次大讨论,把反对改革的老干部甘龙、杜挚都找来。

这是《商君书》开篇:更法第一: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最终,

改革派终于战胜了保守派,

于是,在秦孝公的主导下,改革家商鞅开始了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变法。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国家才能富裕起来。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所有的变法都是加强管理,强调纪律,绩效考核,所有的管理举措都是克制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懒散、好逸恶劳,都是让人不舒服的。

所以,得罪人的事都让商鞅来。

从商鞅做左庶长执政开始,秦孝公仿佛从史书上消失了一样。

徙木立信是商鞅自行策划并实施的。

秦国法制建设、经济政治改革统统都是商鞅主持,甚至几次对外战争也是商鞅带的兵。刚推行新法时,秦民跑到国都栎阳上访说新法不便的有上千人,集体上访的恶性事件都出现了,秦孝公还没露面;

太子犯法,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追究连带责任,秦孝公也没露面;

商鞅一次处罚罪犯,杀了七百人,血染渭水,秦孝公还是没露面;

变法十年,秦民感受到了新法的好处,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跑来说新法很好,结果商鞅说“此皆乱化之民也”,把他们强行迁徙到了边城,秦孝公依然没露面。

商鞅完全把持朝政,秦孝公简直像被架空了一样。

为什么呢?秦孝公身体不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秦孝公43岁就死掉了。

秦孝公临死前,想让商鞅接班,商鞅没干。

太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一点都不差。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魏国不成,回到秦国,带兵和惠王战,不胜,死,年57。

尸体被车裂。

司马迁说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工作太认真,容易得罪人,没诚信,不感恩,这样的人能有好的结果吗?

明明是为了国家好,可人们偏偏不理解,商鞅心里能不悲伤吗?


读过老羊铲史的文章的人,还喜欢读下面这些:

我很早就对陈胜的身份产生怀疑了,他也是农民?!

司马懿、结巴邓艾和狗、狗、狗日的粮食

《我的前半生》里面的人一个都不喜欢,你为什么还要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