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染家植物染绣花线:印章红
中国刺绣源远流长,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刺绣流传至今,其针法大部分保留,还有更多的创新针法。说到刺绣,人们往往想到不同刺绣类别的针法技艺,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技艺,那就是中国传统染色技艺。
试想一下,一幅没有颜色的作品怎么看?怎么绣?
《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这里至少有两种刺绣的(指黼黻)。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
据<辞海> ,"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
现代的中国刺绣,虽然也保留了各大绣种的针法,但非常遗憾的是,染色不是传统染色,用化学合成染色出来的绣线与古代刺绣的韵味相差太远。虽艳且俗,黼黻文章不再。
好在近两年已经有业内人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开始找我探讨是否可以还原传统染色。我愿意与中国刺绣届的朋友们一起来恢复这个中国值得骄傲的艺术品。
应汴绣大师张建淑邀请,准备一起进行传统工艺的抢救性恢复。第一步是试染“印章红”。
张老师的初步想法是,在她创作的作品上用的印章,采用我研制的“印章红”丝线绣成。这个颜色单独看与化学染色的差不多,但两者放在一起是有较大差别的。这样,可以作为防伪用。同时,张老师创作的一幅作品就是“中国印”。
在这个作品上使用“印章红”是绝配。
首次试染了三种,分别取名:印章红一号,印章红二号和印章红三号。
这次仅仅是个开始,后续颜色将陆续登场。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国槐绿、青花蓝等等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