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垃圾分类应走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路线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海滨在垃圾处理领域有着35年的研究及实践经验。12月14日,在“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中,陈海滨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对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思考。
本文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
推行垃圾分类的困难问题及成因
在陈海滨看来,虽然垃圾分类推行了十几年,但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小打小闹,门槛低,路不平,水很深,还有坑。“这件事情真的不简单,做不好就要摔跟头。'坑’在于我们自己没有清醒认识,没有把握好方向。” 他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归为六类:行为主体方面、分类方式方面、配套设施方面、管理措施方面、技术支持方面、操作细节方面。
垃圾分类行为主体涉及到公众、市场、政府,其中分类投放环节主要涉及政府和老百姓。垃圾分类涉及到每个人,人是高级动物,思想复杂,规避风险困难是人的本性之一。陈海滨曾做过多次生活垃圾分类议题的调查问卷,其中,关于赞不赞成垃圾分类的议题,90%以上受访者选择赞成;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方式,对于设定的五个方案(从二分、三分、四分到多分),大多数受访者选择四分法或多分法。但在长沙市、海口市进行的垃圾分类试点试验中,结果却是简单的二分法得到群众的认可,即使没有奖励措施,分类正确率也达到80%左右,而稍微复杂的三分法、四分法的分类正确率仅为50%-60%。另外,在备选分类试点社区进行分类方式征询意见时,居民通常要求采用简单的二分法,不希望分类方式太复杂。这些均证明:赞成垃圾分类的态度与实际进行分类的行动是两回事,人的知行不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配套设施方面,分类容器设置不科学、分类运输设施不配套、末端处理设施确实等问题普遍存在;管理方面,虽然我国涉及环境保护及垃圾分类的政策补充得较快,但还存在人员配置和管理不足等问题,真正细致入微的工作还不够;技术支持方面,可回收储存、预处理设施缺失,回收利用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此外,陈海滨强调,还应特别注意垃圾分类过程的细节问题。如投放/收集容器的位置要注意便利性,盖的开启方式,标识是否清晰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陈海滨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认识误区。包括强调资源化,一味强调效益而回避成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此外,无技术含量、简单易行、好事一定能办成、市场化能解决一切问题等认识误区都是分类制度推进过程中的掣肘。
可操作性是垃圾分类实施成败的关键
陈海滨指出,垃圾具有双重属性,其中污染源是主要属性,可再生资源是隐性属性。进行垃圾分类的目的,首先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收运环节二次污染问题并有效控制末端处理过程出现的污染问题;其次是减少垃圾处理总量、降低处理难度;再次才是提高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纯度和数量。从更高层次看,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是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培育环境意识/环境文化及纪律性/执行力的过程。
因而,对于垃圾分类的一般要求应为:安全/环保/卫生——经济性——技术性——其他要求-—可操作性。其中,安全环保及卫生是根本要求,是垃圾分类收集的前提条件;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是加速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的保证条件;而可操作性则是垃圾分类实施成败的关键。选择合理可行的分类方式,便于公众投放和临时储存,获得较广泛的认同与配合,才具备实施分类收集的基础条件。
陈海滨还指出,鉴于垃圾分类具有双重复杂性(主体复杂性、客体复杂性),故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此基础上,陈海滨提出垃圾分类的基本策略——双轨策略,即社会化分类与专业化分类两种模式并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其中,社会化分类指全社会都参与的垃圾分类活动,专业化分类指少数人利用技术/技能及设施设备进行垃圾分类。陈海滨认为,单一社会化分类推进太慢,双轨策略是科学选择。
目前,“专业化分类”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已有城市在开展专业化分类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如深圳市采用高压分质分类技术进行干湿分类,海口市在源头干湿分类基础上建设专门的干垃圾二次分选分类中心,均是合理可行的举措。
垃圾分类的若干切入点/ 着力点
针对垃圾分类现状及存在问题,陈海滨提出了推进分类工作八条切入点/着力点。包括以2 N分类新模式为基础逐步细化分类工作,以干湿分类为主,简化分类方式;以关键局部带动全局,分类主体的关键局部主要包含学生和干部;以节点专业化分类细化分类工作等。
陈海滨讲个一个分类过程中的小故事。在长沙垃圾分类试点试验中,课题组有两次进居民家庭,第一次是开展试验前入户做宣传,发纸质宣传品、垃圾袋,第二次做回访。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仅大部分居民都很热情,还有个别家庭很专业,关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作用、对策措施讲得头头是道。经过进一步交流才知道,这些家庭是分类试点重叠户(即该家庭所在社区和家里的孩子所在学校都是此次分类试点试验单位)。家里的孩子不仅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还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带回家,教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并监督执行。陈海滨认为,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若干家庭带动一个单位、一个区域,直至全社会。“小手牵大手”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真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陈海滨建议,所有城市或地区,无论垃圾分类怎样分片、分期推进,都必须首先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全面启动,以发挥少年儿童开展垃圾分类的示范、宣传作用。
发言最后,陈海滨总结:“我们还是要坚持社会化分类,这是坚定不移的,要通过它实现分类制度稳步推进和环境意识、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我们要强化专业化分类措施,以加速分类进程,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既定的分类效果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