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造人”比抢人更重要

2020年底,抢人大战又启?

为了抢人,一个城市能拼到什么地步?最近就有这样四个城市,同时凑在12月的最后几天出台了落户新政。这些新政被媒体誉为“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

这四个城市分别是无锡、青岛、广州和福州。

无锡、青岛和广州三城把落户的学历降至大专,其中广州是第一个对大专生开放怀抱的一线城市。

根据12月16日出台的《广州市差别化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只需满足大专或技校学历,社保满一年,年龄在28岁及以下,就能在除了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这四个主城区以外的7个行政区实现落户。而在7个行政区内累计缴纳社保满3年的,可在全市行政区域内购房并办理户口市内迁移。

图源:广州人社局网站

而福州则直接宣布“零门槛”: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外省市人员均可申请在福州市落户。

图源:福州市人民政府网

然而,“零门槛”“史上最宽松落户”等字眼,并非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9年3月18日,石家庄率先全面开放城区、城镇落户限制之时,这些词汇已然出现在媒体的版面上。

回顾历史,其实“城市抢人大战”从2017年初就开始了,各线城市纷纷下场,出台了各类“人才新政”,政策的条款很多,措施很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的政策,也令城市间竞争异常激烈。

目前,石家庄、南昌、沈阳已经实现“零门槛”落户;而杭州、西安、长沙这三座重点二线城市也已经对大专学历开放落户。

所以,其实落户的条件,没有“最宽松”,只有更宽松。

抢人大战的背后

各地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招人”,竞争之下,政策只会对外来人口越来越有利。有一个问题是,各地都有利好政策的时候,人会往哪去?

一个城市如果本身有具有价值的产业,自然会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对于青年人来说,在哪里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决定了他会留在哪里。因为当各地都相继放宽落户标准,那结果必然会趋同,政策起到的吸引力有限。

抢人大战的背后,最终比拼的还是城市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相对较弱的城市,怎么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与大城市抗衡呢?

也许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竞争。

抢人大战中,二三线城市哪怕无法争取到高精尖人才,也可以通过降低落户标准,争取更多的人员,人口总量大了,也会产生规模效应,提振经济。

而对于更为下沉的三、四线城市,户籍限制一再降低,总有一天会彻底消亡,那时候人口可能会实现自由流动的情况。

那么,到底实际中“城市抢人大战”的发展趋势如何?越来越宽松的落户政策的实际效力会怎样?抢人大战背后还有哪些忧患?带着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小巴采访了研究人口的专家,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对于最近一系列的人口新政,我有下面几个看法:

① 城市落户政策越来越差异化管理

一个城市不再是一盘棋了,同一个城市允许有不同的户籍落户政策。

比如上海把人才政策下放到了各个区,像杨超越落户临港,就是那个区自己的一个标准。

广州也一样,开放的七个区可以特殊管理,大专文凭就可以落户;但是中心城区仍然是要本科学历。如果外围七个区的户口要迁到主城区来,必须要缴满三年社保。

② 人才定位模糊化,很难区别人才与人口的定义

我不太认同小城市只是抢人口的说法。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验证。市场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按照过去人才引进对学历的限制,一些服务人员,比如家政、技工,他们都没法落户。但是他们没有价值吗?从市场来讲,这些工种的需求量,可能比普通本科毕业生还要大。

最好的人口政策就是“海纳百川,泥沙俱下”,然后通过市场,去检验它,去淘汰它,去筛选它。

③ 各地落户宽松化的根本目的是做大人口总量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经济在转型,不像以前,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如果说你这个城市缺少产业,却涌入大量的人口的话,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是跟不上的。

但我们现在经济转型,人工与产业是双向的,人口既在跟着产业走,产业也会跟着人口走。

比如像富士康。富士康的生产线,从深圳搬出来之后,并没有去更近更便宜的粤西北。而是去了郑州、重庆、成都。

因为重庆、郑州都是人口大省,它靠近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消费力。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了。

所以产业也不是完全按照成本的逻辑去转移的,还要考虑到必须要靠近人口腹地。

现在城市人口的发展,第一步是提高数量,第二步才有可能去吸引到这些高精尖人才。

比如福州的城区大概是300万人口,经过抢人大战之后,300万变成600万,甚至变成1000万人口,就成为大城市了。

那么互联网的高精尖产业,可能会到这儿来设分部。因为互联网,它很多时候需要基于庞大的人口,才能撑得起来。庞大的人口,才能创造出很多消费场景。小的城市生态不够,无法落地。

① “零门槛”落户政策的用意

“零门槛”落户,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入,壮大人口规模。

2017年,武汉、西安等城市有过一轮“抢人”大战, “抢人”的主要对象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这一次福州明确提出“壮大人口规模”,目标显然是不仅要抢人才,也要抢人口。

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更多人口,有利于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没有一个城市被人口增长压垮,相反城市的衰微则表现为人口的萎缩。

人口扩容,还和公共资源配置有关。今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因此,福州一方面推动行政区划调整,谋划闽侯、连江加快融入主城区,推进鼓台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落户条件来壮大人口规模,以便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② “零门槛”落户政策背后的隐忧

第一,在降低落户门槛吸引更多人口之后,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要跟上。例如学校、医院资源等要跟得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还需要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让新落户的人口不仅能在当地就业、创业,也能够在当地休养生息,结婚、生育乃至抚养老人。总之,“抢人”之后还需要想方设法留住人。

第二,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抢人”导致的只是存量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转移。因此,比“抢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造人”。

各种证据显示,中国早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扣除二孩堆积效应,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1左右,这意味着出生人口每代将减少约一半。在这种人口趋势下,未来城市不仅无人可抢,已有的存量人口都将难以为继。

这一轮抢人大战,总的来说,落户门槛比以往更低。这些城市已经认识到,人口净增长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从总体上来看,一个城市的人口越多,平均薪资报酬也越高。这是由于经济上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人口密度越大,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越小。比如,一家服务企业要服务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的单位成本,要远远低于服务一个人口稀少的乡镇。

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生活在一起。教育水平不同的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既要欢迎和尊重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也要容纳和尊重普通劳动者。

我认为,中国的所有城市都应该取消户籍限制,户籍应该只是在常住地的登记措施,而不应该成为控制迁徙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人口随着经济机会而流动,限制人口流动必然会造成经济机会和效率的损失。

作者 | 周倩雯 | 当值编辑 | 张文龙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