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只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大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只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大智慧2020-06-09 作家章无计展开全文

在先秦时期,郑武公和其妻子武姜有两个孩子,长子叫庄公,次子叫共叔段。武姜讨厌庄公而偏爱次子共叔段,所以想立共叔段为下一任国君,但武公因为继承者要遵从长幼顺序继位的古训所以一直不肯答应。等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一个叫“制邑”的地方。庄公因为“制邑”是个险要的兵家之地所以不肯答应,但是其他地方可以照办,于是封共叔段为京城太叔,掌管“京邑”。

共叔段被封到京邑后,一直在扩张势力。大夫祭仲听说了这件事很担忧,就对庄公进谏道:“如今共叔段的都城城墙都超过三百丈长了,违反了分都城墙不得超过国度城墙长度的规定,其想要反叛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了,要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起来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了。”庄公却回答说:“他这样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我们不用管它。”共叔段见哥哥庄公对自己不管不问,愈加嚣张跋扈。过了不久,把原来属于郑国西边和北边的城邑也偷偷划给自己,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一直扩展到廪延。这时公子吕又对庄公说:“共叔段势力扩张了这么多,会得到更多的拥戴者的,我们现在再不做准备就不好了。”庄公此时还是说:“他做的事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势力虽然扩大了,但是最终也会自己垮台的。”

终于,共叔段召集军马,准备要造反攻打国都了,还让也是庄公的母亲武姜开城门作为内应。庄公打听到这个消息,就说:“现在才是出击的好时机。”于是派出了公子吕前去讨伐京邑。结果京邑的百姓知道国君要来讨伐共叔段,全部都反叛了共叔段,于是共叔段大败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有点感悟,也会有一些疑问,共叔段为什么会失败?庄公又为什么一直隐忍不发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定出兵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感悟和疑问,来细细盘点一下今天这个古代故事里透露出来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一.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能了解他人是一种聪明,而能够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故事中的共叔段显然缺少这种大智慧,甚至是连聪明都称不上,有的只是想当国君的野心而已,他的三点不自知导致了他的惨败:

第一点:庄公其实一开始就在防备着他了,分给他京邑就是不想让他势力庞大,从而威胁自己。所以共叔段应该要明白自己一开始就已经处于被庄公盯着的下风,不应该在京邑中大肆招摇。第二点:庄公是明面上的一国之君,自己身为次子想要夺位是非常名不正言不顺的。因为当时还处于遵周礼的时期,所有人的行事都要遵循周礼仁义的约束,这样光天化日的筹集兵马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第三点:没有了解自己真正的实力。在自己扩张土地的时候,就以为自己真的征服了所扩张的地方,拥有庞大的势力,这是错的。孟子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共叔段失败的直接原因看起来是京邑的百姓在庄公攻打过来的时候反叛了他,但是究其根本是因为他得到了土地,却没有得到民心,民心所向才是最重要的实力。

二.能够沉得住气等到最好的时机再出手《论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够忍耐住的话,那么真正筹划着的大事也会被其破坏殆尽。庄公隐忍了一次又一次共叔段的公然挑衅,最后才出兵征讨共叔段,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统治。第一次大夫祭仲向他进言的时候就已经点明了,共叔段城墙造的比国度的还要大已经有造反之心,要注意了,但是庄公完全当作无所谓,不管不顾,任其发展。

第二次公子吕发现共叔段开始招兵买马的时候,已经是完全抱着篡位的目的了,又一次提醒庄公,但是庄公仍然我行我素,摆着无所谓的态度,毫无动作。前两次出兵就能把共叔段谋反之心扼杀于摇篮之中,但是庄公都没有去做,而是一直放任共叔段羽翼渐丰,隐忍不发,等到共叔段真正起兵的时候才以雷霆手段出兵打败共叔段。

而真正令人深思的是庄公之所以要隐忍着不发,直到最后一刻才发兵的真正真相。就是做事要一举而成,不给自己留下遗患。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用来描述庄公再合适不过了,庄公就像蛰伏的鸟儿一样,看起来是毫无作为,但是其实是在积蓄力量。他的目的是要把共叔段打的再也翻不了身,对他也再造不成任何威胁和遗患。这也是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的原因。

孟子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一开始就攻打共叔段,师出无名。古时候打仗讲究的就是一个我有道理我才能发动战争,平白无故就发动战争,是会被邻国找借口说你这个国君不讲道义无端发动战争是道德败坏之人,所以我要替天行道,我就要来攻打你。这样邻国就可以扩张势力。所以庄公就一直在等着共叔段造反,只有共叔段真正出兵了,庄公这个时候以平定谋反叛乱的名义再出兵才名正言顺,才不会给自己留下被邻国入侵的遗患。常言道:“骨肉天亲,同枝连起。” 同样的,如果不等到最后共叔段起兵就去攻打他的话,会给自己造成一个舆论,说自己要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要知道,在古代血肉之亲是最为看重的,庄公不愿意给其他国家留下口舌找借口,所以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先不仁不义谋反,自己再出兵镇压。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件事,不会给自己留下任何祸患,完美解决。

卷尾语: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希望大家能够以史为鉴,从我们这次解读的《郑伯克段于鄢》历史故事,明白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成大事。而要想成大事,则要忍得住,一时不忍,便会坏了大谋。最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做事的时候要注意不给自己留尾巴,以至于不会日后因为这个遗患翻跟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