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救护知识得紧跟时代
张田勘
北京市教委日前印发《2020年中小学健康教育宣传月等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提高青少年学生防灾避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现在,新学期开学已有一段时间,北京部分中小学已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
在中小学开展自救互救培训实际上是过去急救培训的延续,而且有不同的项目,如野外的急救,包括溺水、跌伤;室内的急救,如电器失火、煤气泄漏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也使得自救互救需要紧跟新时代和掌握新技术。因此,中小学生应急救护培训既要持之以恒,也要与时俱进。长期坚持不只是中小学要长期开设应急救护课,而且应当把成绩计入考试和考核,就像语文、数学、外语等正课一样,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成绩组成部分,实现和学分、综合素质评价相融通。现在,北京一些中学正在贯彻这一标准,如北京十中从1953年就开始在校园中推行应急救护教育,目前该课程已经进入学校初一课表,每周一课时。
另一方面,应急救护教育更要适应新时代和新技术的要求,让自救互救成为一种真实的技能和本领,在遇到实际情况时,让中小学生敢用、能用和会用,从而有效地救护自己和他人。当今,很多新技术已经应用到急救领域,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而且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学习使用。如果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使用AED,可以有效抢救心跳骤停病人,防止猝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心跳骤停病人,尽管周边环境也配备了AED,如地铁和公交车站,但不只是中小学生,就连很多成年人也不敢使用,原因既在于不会用,又担心负法律责任。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得到解决,而且从中小学生培训着手,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
正如中小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而成年人是数字化时代的移民一样,前者对于新技术新方法有天然的兴趣,更容易学会和使用。他们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学习新技术也更快。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培训使用急救的新技术新方法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也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同时,应急救护培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和教育,既要有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实际使用。因此,这门课重在实际操作。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哪种顺序、哪种操作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并且对于后者应当有纠错的机会和过程。相关过程需要实际操作多次,直到把规则牢记于心,操作过程和方式完全符合要求才行。学习AED同样如此,需要在专业急救医生的指导下对模型人进行实际操作,也可以在VR体验区戴上VR眼镜以模拟不同的应急场景进行操作。按动什么样的开关、多长时间,以及观察病人的反应等,都要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如我国已经有“好人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只要学生按照应急救护培训的方式、程序和要求进行自救和他救,一旦出现问题,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如此,就能让学生早日学会一般的自救和互救本领,于己于社会都有利。
(作者系科普作家)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