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代表人物之·曾国藩,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我们给大家欣赏过曾国藩的大字,极富高堂正格又具碑之刚健,只是庙堂风盛的清书坛,没能带给你太多意外。
后来,给大家看过曾国藩的手札。洋洋洒洒,率性洒脱,采撷李北海、褚柳颜、赵孟烦及何绍基…你还是淡定,手札性情本就如此?
而今天要为思友们带来曾国藩小楷欣赏,《曾白珩先生墓表》不好意思,要让你吃惊了!
此前,您应该没想象到曾国藩能写如此小楷吧?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他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看到没?辩证法的姿态,多可贵。。
曾国藩作为持心甚严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终极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并且他也臻达了这种理想境界。于书法一道,他将其与礼仪、学问作整合观,视为人生修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地就书论书。
曾 国藩的小楷与小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曾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 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 旗帜。
颜柳的雍容和挺拔,藏逆与收放,曾国藩总督完美地将婀娜刚健融为一体,小楷《曾白珩先生墓表》彻底让您感觉到这位清朝士大夫的翰墨功夫。
其实,曾国藩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对于临池瀚染用功亦是很深的。青少年时勤奋习字不用说,就是后来带兵和做官的时候,对于下属呈文的批复全用楷书。他一生写的日记、书信及奏稿上千万字,也都是用的楷书或行书,藉以练习书法。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硬是把书法作为含蓄表露自己情感和心境的一个最终目的来对待。他毕生对于书法的原理和技巧等要领,由此及彼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博采百家,并融众长,是曾国藩在书法实践中探索的一条路子。他初学书法,主要是临摹字帖。他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夜写零字甚多。近来军事无利,诸务废驰,作书法略有长进。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余以师羲不可遽几,则先师欧阳信本;师欧阳不可遽几,则先师李北海。师献不可遽几,则先师虞永兴;师虞不可遽几,则先师黄山谷。二者并进,必有合处。”他学书法的这条路子,正是历来多数书法家主张并实践的路子。但到晚年,他又多次反省自己:“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可见,曾国藩对于初学书法者,力主先师一家,然后方可采摭众长,融为一家,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学用笔,学结体,是曾国藩探索书法的一大技巧。他说:“大抵作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如何用笔呢?曾国藩说:“日内作书,思偃笔,多用之于横,抽笔多用之于竖。竖法宜努、抽并用,横法宜勒、偃并用;又首贵有俊拔之气,后贵有自然之势。”又说:“作字大约握笔宜高,能握于管顶者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何谓结体?曾国藩继承古人论述结体之法,结合自己的实践,概括为“四法”。他说:“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在学用笔、学结体的同时,曾国藩还善用墨色和注重字的间架。他综观古来一切著名书法家,都对用墨的浓淡和墨质的好坏非常讲究,因而谆谆告诫儿子纪泽:“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对于字的间架,他认为,“习大字,总要以间架紧为主。写成之后,贴于壁上观之,则妍媸自见矣。”并教导纪泽:“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工夫”,“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成功,主要取夺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字写好,并想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不必求速效,而要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他自幼练书法,一直练到老,从未间断过。他字谕纪鸿说: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麓山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迹神妙耶?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又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他还在家中告诫子弟:“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他指出:学习书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手愈掘,字愈丑,意兴愈低”的“困”境。如果困时能做到“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书法艺术是最能体现作者精神素质和个人特征的。曾国藩的书法美学观,与其论诗文一样,分为阳刚和阴柔两象。他说:“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但比较起来,曾国藩不大喜欢纤弱、阴柔的字眼,较喜欢张迳、阳刚的字眼。他说:“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东坡驳之,非也。”
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法复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正在进一步地普及与提高。曾国藩的书法及其书法论,在今天仍不失欣赏和借鉴的价值。曾国藩以为学书法有三条门经:一是从赵字入门。他以为赵孟頫的字集古今之大成,既有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的骨架,又参以钟绍京的风格。曾国藩称其字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其二,学中唐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又一径也。其三,自初唐虞世南人手,上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称南派者也;或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也。学书者须窥寻此两派的区别。同时须知道,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苏东坡、黄山谷近于南派;米芾、蔡京近于北派。赵子昂合二派而汇为一。
谈及学书的方法时,曾国藩认为,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间架)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偏废的。小孩子写描红(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日必与其摹本字相仿。一般而言,摹仿古人字帖间架,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日,间架与古人逼肖(相似)也。写字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此用笔之法也。作字还须换笔,凡转折之处,如“丫刁L乙”之类,必须换笔,不待言矣。如并无转折形迹,亦须换笔者,以一横而言,须有三换笔(一“。”为换笔处,未向上挑所谓磔(捺)也;中折而下行,所谓波也:右向上行,所谓勒也;初人手所谓直来横受也);以一直言之,须有两换笔(了:一一一直横人,所谓横来直受也;上向左行.至中腹换而右行,所谓努也);捺与横相似,特末笔磔(捺)处更显耳(-直被磔人);撇与直相似(特末笔更撤向外耳。了。一一停掠横入)。凡用笔,须略带欹斜之势;如本斜向左。一换笔则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换笔则向左矣。举一反三,多练习便能悟出其中的窍门。笔磔(捺)法如右手掷石以投入,若尚左边平掷则不得势,'若向右边往上掷,则与捺末之磔(捺)相似,横末之磔亦犹是也。《化度寺碑》磔法最明, 《张猛龙碑》磔法亦明。
写大字以间架紧为主,写成之后贴于壁上观之,则美丑自见。写篆字要有帖意,间架须紧。李少温的篆帖《三坟记》、《栖先茔记》和邓石如的篆字《西铭》、《弟子职》之类都是学篆字的极好范本。谈到执笔,曾国藩以为高执笔为佳,低执笔太拘束,而高执笔则松活。学书当法四大名家,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尤为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其“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的见解至为独到。
今举曾国藩论书法箴言如下:视少许笔尖为“四方铁笔”起笔收笔皆藏锋,无一笔撒手乱丢,所谓有往皆复也。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下,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則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中常觉其方,一换而求,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二日结字有法,结字之法无穷,但求胸中有成竹耳。凡作字总须得势凡作宇总须行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笔无势则局促而不能远纵。持之以恒.自尔精进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则自为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练字不可求速效字谕纪鸿:尔.学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失其梡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关毕备。收效如此神速。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日,遂欲遽跻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