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飞———浅析曹知白山水的成就与遗憾
提起中国山水,李成、郭熙一派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数百年来,这一画派一直主宰着北方画坛。有学者认为是元初的赵孟頫及其弟子们复兴了李郭画风,而实际上,李郭画风一直被黄河流域的画家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坚守着传承着,赵孟頫的贡献则更多在于他对董巨山水所做的创造性变革、书法和画理方面。李郭派的传人并不少,他们专心致力于延续此派的形式设计感,却又因为过度依赖古人而忽略学习取法自然,使其形式设计感日渐僵化,如同数理化公式一般乏味。李郭之后,其传人的成就无有出其右者,成就稍高者如唐棣、姚彦卿、朱德润。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李郭派山水的代表,但是比起赵孟頫对董巨山水所做的创造性变革,唐、姚、朱三位的成就就不足具言了,唯一的例外就是李郭山水的另一位传人——曹知白。
关于曹知白的绘画渊薮,《图绘宝鉴》中有载:“画山水师冯觐”,冯觐是十二世纪李郭派山水画家,但后来的画史则直接说他宗法李成、郭熙,大概原因是曹知白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从他大约六幅的传世画作来看,其画风的确呈现出浓厚的李郭风格。《双松图》是他57岁时创作的,时公元1329年,据考证应为其个人有纪年最早的作品,作品构图参考李成《寒林图》所得。关于《寒林图》,传世的类似作品颇多,且多标榜为李、郭或画派传人所作。
元 曹知白 《寒林图》
《寒林图》样式在元代非常流行,许多画家都想一试身手,比如盛懋的《寒林图》和吴镇1328年绘制的一幅类似作品。观者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元代这些画家更多地将精力倾注在树木上,把背景简化或者直接省略,宋人的《寒林图》则通常以长松拉开构图的序幕,其后布上辽阔的长川平原和远方的一抹山陵。
曹知白的《双松图》构图也是如此,以前景双松为主,背景以淡墨画出几道横线,标示出低平的视野。仔细比较曹知白的《双松图》和元代李郭派传人的作品,我们会发现雷同的表象之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正是曹知白的高明之处。此幅作品后面的长松上下画有错综交缠的枯木疏枝,并被画家安排在后方浅淡的空间中,如同一张网。前方松木施以浓重笔墨,在背景的衬托下,树干益发笔直鲜明。松树高高矗立,如刚毅不屈的君子俯视着下面凋敝萧疏的冬季草木。曹知白在此作中所要表达隐喻的目的已是十分明了,宋濂的题跋更是提高了其道德含义:“纤丽精绝,迹简意澹,景趣优雅,有傲岁寒节操之意。”
元 曹知白 《双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常这种题材都会有此含义,实际情况却是因为画家异想天开的更改、绘画天资的短缺或者是工巧俗丽的表现而失去、玷污了原本的韵味。曹知白在此作中完全没有这些遗憾,他的用笔几乎不带任何习气,柔畅机敏,紧扣松树的形貌精神。繁复的枝桠编排样式无意中将全画构图衬托地有条不紊,同时,枝桠纠缠的姿态也愈加明朗自然天成。这种自然天成并非其他李郭派画家所能比,如果以“人如其画”的观点来论曹知白,那么他与“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帽子绝对无缘。他始终忠于这种风格原始的绘画旨趣,以严肃的态度处理题材,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自然,画中浸透着一份本真的同情心。
元 曹知白 《溪山泛艇图》 纸本水墨 86.3×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曹知白精绝的笔墨功夫在《双松图》里得以完美表现,而真正扣人心弦的更在于树木的苔痕点点和那朴实无华的风姿。
相比董巨一派的平易近人,李郭派山水更具有庙堂的崇高感、成就的距离感和程式的完美感,故而无法在后世与董巨派一争长短,成为可供画家开创的另一条道路。即便如此,比起唐棣、姚彦卿、朱德润和《春山图》的作者,他仍然是李郭派山水传人中最成功的。
元 曹知白 《群峰雪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