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金句专栏 ​| “后真相”与它的7个考点朋友们!

  • 本栏目的作用:

1)每期一个主题,如今日的”后真相时代“,后续的”媒介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争取一条推送帮你搞定一个考点的全部答题话术。
2)每期内容将紧密结合往年真题,从真题中总结该主题的所有考点和重点(木铎特色了)。
3)危急时刻帮你凑够字数,表达贫瘠时帮你丰富答题语言,在众多试卷中让你答案脱颖而出。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第一期的”后真相时代“往年简答论述都考了什么?
  • 结合传播学原理,阐述后真相的现象及成因。(后真相基础考点)

  • 后真相泛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媒体和受众应该怎样应对?(后真相与传者受者)

  • 从新闻伦理角度分析大数据算法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的角色(后真相与技术)在这个人人都能发言的“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怎样更好的引导舆论(后真相与主流媒体)

  • 后真相时代下,分析重庆坠江事件(后真相与反转新闻)

  • 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影响下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你如何看(后真相与社交媒体)

  • 结合实例分析社交新闻生产“后真相化”现象及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后真相与新闻生产)

  • 案例分析:江歌案后真相时代的新闻范本(后真相与网络舆情)

下面请拿好后真相与它7个考点朋友的答题金句!

01
后真相时代
  1.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理查德·伯顿
  2. “没有比被倾听者误解的真相更糟糕的谎言了。”——威廉·詹姆斯
  3. “真相是一种平衡。但真相的反面,是不均衡(的表述),但不一定是谎言(The truth is balance. However the opposite of truth, which is unbalance, may not be a lie.)”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4.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南方周末》
  5. “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经济学人》在2016年9月发表的文章《Art of lie》中如此形容
  6.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不诚实地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In this era of post-truth politics, an unhesitating liar can be king. The more brazen his dishonesty, the less he minds being caught with his pants on fire, the more he can prosper)”——英国《卫报》 
  7.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8. 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的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古斯塔夫·勒庞
  9. “后真相”一词的起源说明,它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专利,但新媒体技术的环境或许滋长了这一问题,并通过某些典型事件放大了它的影响。但是,显然,我们既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也不能因此而退回到传统时代,我们只能在新的传播环境、新的传播技术下,寻求接近真相的新路线。—— 彭兰
  10. 后真相的特征表现为: 一方面,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正在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 另一方面,公众与真相提供者之间原本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变得飘乎不定。公众只需要那些符合其推测的 “真相”; 公众对于传播者的诚意看得比真相更重要。——胡翼青
02
后真相与社交媒体
  1. 社交媒体的属性充分刺激了人们的需求,释放了人们的欲望,满足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放大了“坏的主观性”。——复旦大学传播学者张华博士
  2. 今天“后真相”的蔓延,与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机制不无关系。社会化媒体是以个人为传播节点、以社交网络为传播渠道的传播。在这种每个个体都参与的传播机制中,诉诸情感的内容往往比诉诸理性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传播,人们在传播中,还会不断加上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评论,评论往往比事实更容易引起关注与呼应,意见、情绪、立场常常会凌驾于事实之上,同时又渗透到对于事实的陈述中,事实与意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尽管后真相这一现象因社会化媒体变得更为突出,但后真相也不只是与社会化媒体传播相关。——彭兰
  3. 后真相时代, 情绪取代事实而变得重要, 社会媒体平台给情绪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柴瑜竟
  4. 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可能性。——维纳《控制论》
  5. 社交化媒体只提供碎片化的事实,通常短时间内不能提供完整的真相。因此,社交化媒体通常无法成功地扮演好新的真相规定者的角色,它破坏了真相生产的秩序和机制却无法创造出一种新秩序和新机制 ——胡翼青
03
后真相与反转新闻
  1. “真相的后面还有真相”,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无奈的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新闻稿引爆舆情后频频出现“反转”的原因。——澎湃新闻

  2. 李普曼 《幻影公众》一书的开篇便被极为形象地呈现出来: “当今的普通公民就像在剧院后排的一位聋哑观众,他本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却实在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他能感觉到自己正受到周围所发生事件的影响。不断出台的条例、规章、年度税收,以及不时爆发的战争都让他觉得自己正随着社会大潮飘飘荡荡。然而,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公共事务关他什么事,那几乎是他无法触及的。如果它们确实存在,那么,一定是在远离他生活的地方,被无从知晓的幕后力量掌控着。” ……

    新闻事件 (只有告知性与服务性新闻可能例外) 通常只是公众情感消费的对象,公众通常并不依据真相行动,因此真相通常反倒不如反转更能吸引眼球和产生轰动性效应,以至于出现了 “无反转不新闻”的说法。那些嚷嚷着要看到真相的个体,并不是对真相本身有兴趣,而是总认为存在着他需要而未被呈现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能够极大地满足他在消费新闻过程中的快感。——胡翼青

  3. 抵达真相的努力,本身就存在着各种阻挠,比如说当事人的抵抗、政府的监管、编辑对选题的漠视、版面的不足等等。但是,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真相”这个词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可能成为似是而非的“薛定谔的猫”。——澎湃新闻

04
后真相与媒介素养
  1.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真相的选择性吸收。由于读懂真相的成本太高、耗时太长,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因此很多人并不愿完全接受所有的信息,只会在海量信息中挑选能够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内容海量的世界里,要读透某个事件的真相是很不容易的,何况还要对假信息进行甄别。——澎湃新闻

  2. 后真相不是关于谎言的,而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看待这些谎言的方式,是人们对谎言的回应,是人们的态度。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

  3. 作为数字部落的成员,人们失去了彼此辩论的机会。要知道,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需要不断质疑、核查和问责的制度。如果人们只停留在各自的数字泡沫中,就很容易情绪化。在英国脱欧公投时,这种情绪化随处可见,到处充斥着仇外心理、本土主义,甚至还有种族主义,移民问题成为决定很多人投什么票的重要因素。——《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

  4. “必须要有选择,但不能仅仅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必须学会质疑和挑战,从多个信息源了解某一个事件。遇到不同观点时,要善于思考为什么它们会产生。”——《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

05
后真相与新闻专业主义
  1. 为了打击谎言,新闻报道者也必须学会同人们的内心和思想对话,信息把关者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只呈现事实是不够的,必须以公众能理解的方式呈现事实,并且尽量影响他们的情绪。——《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
  2. “后真相”不是对真相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价值内涵的扩展与重塑,我们对待后真相不应过度悲观,而应运用情绪化文本易传播扩散的特征,改进新闻文本生产。从大众传播时代到新媒体传播时代,时空距离被消除,大众传播转变为更加精确 的社群化传播,个体的个性需求得以凸显,此时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已经发生变化,从强调事件本身的显著性转变为强调事件是否具有显著的情感导向,从强调对全体受众的重要性转变为强调对目标群体的重要性,从强调空间上的接近性转变为强调对个体兴趣爱好、情感需求、观点态度的接近。因此,未来新闻生产者应该从更加精确地细分受众需求的角度来重新定义新闻的公共性,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选取最佳的表达方式,促进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与理解,建立情感认同,从而使得传媒成为表达多元利益与意见的公共平台。——喻国明
  3. 应对“后真相”, 需要新闻专业价值的支撑, 需要职业新闻生产者担当起公共生活的信息提供者、事实采集者的角色;应对虚假消息与舆论极化, 更需要新闻人的专业立场和担当精神, 坚持新闻“求真”, 坚持公共服务,做真相的维护者。——彭剑
  4. 新闻业应以自己努力维系的公信力, 以其搜集、查核、传递事实并以此接近和呈现真相的专业技能, 成为“明亮的对话”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潘忠党
  5. 在“后真相”时代,专业化的媒体仍应是寻求真相的主导者。他们仍需要到达新闻现场的能力,需要突破表象的迷惑达及深层真相的能力,也需要对碎片的辨识与整合能力,以及对事实的解读能力。——彭兰
06
后真相与舆论引导
  1. “只传达事实是不够的,后真相不会被数据的轰炸撼动。”——《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

  2. “后真相”并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作为“事实化妆师”的时代,民众可以参与事实的“塑造”,改变以往事实由媒体精英和政治精英合谋建构的一元化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对“事实”的解释权还给了每个人。——喻国明 

  3. 在情绪极化的舆论场中,受众一旦被煽动,情绪化的表达与主观臆断极易造成事实真相在网络狂欢心理的裹挟中被曲解,让一种相对可控的舆论在情感的支配下走向极端,从而导致公共热点事件在迅速传播之下产生破坏性的后果。——张帆

  4. 事实可能令人不舒服乃至于令人绝望,但只有采用理性的、以事实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我们才能期望一个社会的繁荣。——胡泳 

  5. 舆论作为社会的减压阀、排气孔,具有一定的社会预警功能。其本身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情感在其中,但是,透过舆论的表象,依旧可以看到在舆论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舆论的预警,迅速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董浩

07
后真相与主流媒体
  1. 新传播技术条件下, 人们的注意力向新兴媒体转移, 新闻信息的碎片化、社交媒体的圈子化也带来了对事实的情绪化。在新媒体场域中混杂的个人情感和情绪, 也引发了人们对主流新闻的偏见和拒斥。因此, 在我国特殊国情下, 后真相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社交媒体场域中的虚假、谣言与极端情绪发泄等问题上。当更多的人从圈子传播和社交传播去获取信息和认同时, 主流新闻和信息就会被疏远, 传媒公信力就被架空。在“低头族”“手机族”那里, 情感和想象成为新闻信息的核心与重点, 社交媒体上不充分和低质量的内容成为其“主食”, 而疏远主流媒体则成为年轻群体的无意识选择。——彭剑 

  2.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使客观真相让位于观点、情感与立场,造成受众对事实真相认知的断层,导致新闻连接事实纽带的断裂,让主流媒体陷入信任异化的困境。——熊江武

  3. 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赋权让每个受众都变成发声的“声源地”,后真相在互联网环境中引发的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假新闻、谣言、情绪化言论泛滥的舆论中主流价值观引导和客观新闻报道的缺失,使受众难以辨别社交平台上海量信息的真假,从而在畸形的舆论生态中丧失对主流媒体和社会的信任。——熊江武

  4. 在后真相时代中,真相并没有缺席,而是以碎片形式存在于网络舆论中。因此,在当前我国主流媒体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在互联网智能技术冲击传统舆论生态格局之时,主流媒体更需要重新确立起权威的把关人身份。在面对重大舆情时,要及时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传播渠道和新闻呈现方式,打造深刻全面的报道,提供客观、优质的内容,从而重拾主流媒体在公共传播中的话语权,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成为“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时代的中流砥柱。——熊江武


主编:元元学姐
总编:墨墨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