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为何难解?看看它是如何把人性的弱点环环相扣地利用起来的
了解汉初历史的人,一定会听说过“推恩令”,因为是它给汉初一直追求的中央集权画上了一个句号。它打着爱的名义,不显山不露水的,温柔一刀就让那些诸侯王们有苦说不出。所以,很多人也将其称为“千古第一阳谋”。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让对方明知道是陷阱,还得心甘情愿地跳进去。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可以认定那些心甘情愿去“飞蛾扑火”的诸侯王们就很愚蠢呢?显然,在没有充分了解“推恩令”究竟有多么厉害之前,这样的说法是十分武断的。因为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集体跳坑的行为往往是被逼无奈多于愚昧无知的成分的,毕竟任何一个群体都不会缺几个聪明人。
“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一点,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推恩令”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逻辑设计,才能洞若观火地把握事情的核心和本质。
本文将层层递进地大家来剖析“推恩令”背后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看看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人性是多么经不起考验和算计!
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推恩令”?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脱口而出地说出原因,是汉武帝想要加强中央集权。这个答案自然是没错。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都统一了好几十年了,为什么还在加强中央集权呢?这个问题才是说来话长的问题。可以说,汉初几十年的历史,其实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汉初的政治局势演变过程吧!雄才伟略的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结果因为步子迈得太快而轰然倒塌。秦末的各方诸侯趁着乱子浑水摸鱼,最后项羽凭着天纵英才的神武脱颖而出,成了睥睨天下的西楚霸王,但也因此承受了这场权力地震的余震,成了新的众矢之的。草莽英雄刘邦依靠着联合创业的思路,成功地把项羽从巅峰推到,取而代之地成为权力顶峰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每一个享受到了权力所带来的快感的人,都会很难遏制内心吃独食的欲望,刘邦也不例外。虽然他是通过联合创业成功的,虽然只是董事会的大股东,但是他内心里是希望能够像秦始皇那样独掌权柄的。只不过,刘邦比秦始皇和项羽都要圆润世故,他知道一口吞不下的东西,就得一口一口地慢慢吃,并且要稳住“猎物”,才能慢慢蚕食。
所以,刘邦建国时,推行的是半封建制,也就是郡国制。一方面精心布局了“皇权-王权-相权”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平衡局势,暗地里又有计划、有步骤地联手相权消灭威胁最大的王权。这也是“白马之盟”的根本逻辑。刘邦消灭了异姓王,就驾鹤西去了。吕雉接手敏感脆弱的大汉王朝,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持续打压刘姓王,而军功集团因为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最后刘姓王一度被吕雉打压得抬不起头,可惜吕雉也接到了上帝的召唤。临终前,吕雉把权力交接给她的侄儿们,希望他们能安稳地保护大汉的小皇帝长大,帮助大汉的皇权渡过危险期。结果因为吕家后继无人,吕雉担心侄儿们稳不住局面,为了保证皇室周围的安全而把手伸向了被军功集团的相权,从而引起了刘姓王和军功集团的联合绞杀。
军功集团在后来的文帝和景帝时期逐渐尾大不掉,刘姓王也开始死灰复燃。汉文帝靠着得天独厚的福气,当了二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并依靠于扮猪吃老虎的特长,逐渐把皇权壮大成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汉初的根本政治矛盾一直没有得以解决。文帝的时候就想削藩,却不敢轻举妄动;景帝的时候,利用晁错的建议试探地迈出一步,却引起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虽然被周亚夫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平定了,但是军功集团却变得更难以控制了。忍了多年之后,景帝终于把刀子伸向了声威渐盛的军功集团——找个理由让军功集团的代表周亚夫领了盒饭。但刘姓王和军功集团在景帝一朝都没有被彻底清除,虽然威胁没有以前那么大,但是潜在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
到了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淀,汉朝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汉武帝完成先祖们政治构想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另外,攘外必先安内,汉武帝一直对这几十年来像苍蝇一样恶心的匈奴痛恨在心,要想对匈奴来一次当头痛击,也必须先完成内部的权力集中。
以上便是汉武帝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前因后果,“推恩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了汉武帝时期削藩的大杀器。他的提出者是主父偃,主父偃是因为有才华而被汉武帝赏识,成了汉武帝的秘书或者参谋,所以才有机会给汉武帝出了这么一个点子。当然,主父偃最后也被卸磨杀驴了,因为贪污的问题被汉武帝杀人堵嘴了。
至于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用“推恩令”?其实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方面的原因。按照汉武帝的性格,要是没有“推恩令”。这位喜欢和别人拼家底的主也会大概率地强行削藩。但是,谁都想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推恩令”是汉武帝削藩在成本上的最优解。二是风险方面的原因。毕竟他爸强行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硝烟味道犹能闻到。而且当时平定“七国之乱”的主力还是军功集团,现在军功集团被打脸很严重,有没有以前好使还不确定。所以武斗不如文斗,武斗的政治风险大得多。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意思?
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把恩惠推广的命令的意思。那么,运用到削藩的大局当中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你们诸侯王不是要保住你那一亩三分地吗?行,我给你,我得显示我皇恩浩荡。而且,我不光给你,我还给你全家,让你们家雨露均沾,以前不是只有嫡子有继承权吗?这太不公平了,都是爹妈生的,嫡子就撑死,庶子就只有流口水的份,哪能这么干?我作为皇帝,我得主持公道,以后不管嫡子还是庶子,只要你爹是诸侯王,你就可以封侯,封地就从你爹的领土里面分。推恩令,实际上就是通过分封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诸侯国不断被分小。讲白了就是两个字“瓦解”。
推恩令的正式实行是在汉武帝时期,它的荣誉版权是主父偃的。但实际上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局部推行了,只是没有政策成型和理论定论而已,所以才没有被后世重视。推恩令的雏形正是西汉的著名的政治家贾谊所提出的“众建诸侯少其力”。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封诸侯,使得诸侯的力量被瓜分、被削弱。
这里多说两句关于贾谊的话。贾谊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天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早登极乐了,使得汉文帝每每暗自神伤的时候便会感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晁错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基本上都是在炒贾谊《治安策》剩饭,可见贾谊有多么厉害。而且关键一点是,贾谊提出这些政治举措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
还是回到削藩的问题上来吧!由于汉文帝是被军功集团架空上台的,所以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又把当年被他大妈吕雉当初打击得要死的刘姓王扶持起来了。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经有了将近20个同姓诸侯,是刘邦时代的两倍多。这些诸侯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甚至不遵从中央号令,“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事件。
政治天才贾谊就总结了诸侯王叛乱的根本原因——他们太强大了。实力往往是膨胀欲望的第一要素,所以,得削他,削得他们想都不敢想,他们自然就会老实了。但是,和拳头硬的人去硬碰硬显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而且还是直接面对那么多硬拳头。所以贾谊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主要措施是规定之后的诸侯王子孙依次瓜分封国土地,直到地尽而止。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拿诸侯王的家产给诸侯王的儿子们做人情”,好人我做钱你出,别不情愿,这是命令!
诸侯越来越多,他们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小,也就会越来越胆子小,越来越不齐心,就会越来越依附于中央——“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射并进,而归命天子”。
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不久就将齐国一分为六,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但是,这个计策本身就是温水煮青蛙,汉文帝时期属于刚刚烧水,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汉景帝时,晁错这个激进分子强行推行了“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了,但是汉景帝也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而且还让军功集团狠狠地秀了一把。所以把晁错拉过来垫背,又恢复了平静。然后继续采用“文斗”的方式削藩,其措施依然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在吴、楚、赵、齐四国之地又分封了13个皇子为诸侯。并慢慢剥夺诸侯王的人事权、行政权,规定他们不得干预封国政务,剥削诸侯对封国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只能做“安乐王爷”,这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汉武帝上台后,有了他爷爷和爸爸的铺路,这位爷的胳膊其实已经够粗了。但是诸侯王也不是完全没有反抗之力,毕竟没有饿死的骆驼依然是骆驼。这些诸侯王因为山高皇帝远,经常会有因为憋得难受而想要造反的,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也有根本不买账的,你朝廷派来监督我的人,我背后里下黑手全给你干掉。如胶西王“杀伤两千石甚众”;还有一些自始至终就是土皇帝,你削藩不削藩,监管不监管,老子一如既往地骄奢淫逸、横行霸道就是了。所以,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削藩的政治意义依然十分巨大,这个时候主父偃就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之名来源于“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按照传统,应当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现在汉武帝要放宽政策了,其他庶子也可以享受继承权了。
这一狠招使出来,诸侯王可算是被大蛇打到七寸了,慢慢地被一个拳头推成五个手指,五个手指被推成十个关节,十个关节被推成二十根棍棍,最后连指甲片都看不到了。举个例子,刘备本是汉景帝的十八代玄孙,推恩令推到刘备爷爷那一代还能挂个侯爷的名,到刘备那一代就只能卖草鞋了,因为实在没东西推了。还有东汉的刘秀也是被推恩令推得要下地种田了。
推恩令在汉武帝之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曾经尾大不掉的诸侯王逐渐被推成不足为惧的小萝卜头了。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间,大约有12个诸侯王国先后执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达150多位。大家想想,是150多个“大头兵”(大部分还是对朝廷心存感激的大头兵)好对付?还是12个土霸王好对付?
以上便是“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过程,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们的重点是要搞清楚,这么赤裸裸的阳谋为什么就让人无法抗拒?
“推恩令”为什么让人无法抗拒?
要弄明白这个原因,我们还是先从它的人性设计和逻辑关系来入手。人的天性都是渴望得到、害怕失去的。这一点便是“推恩令”的逻辑基础,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一步一步地来剖析“推恩令”的厉害之处。
第一、作为汉朝的皇帝,汉武帝他们害怕的是什么?他们害怕国家多几个实力不强、威胁不大的诸侯吗?绝对不是,他们害怕是那些诸侯力量集中。这在我们的当下的职场也很好理解,一个领导担心地位不稳,一般都是通过多设副手或者多分级别来实现。要是一个领导,身边只有几个副手,而且这几个副手实力都比较强,还不怎么听话,可想而知这个领导心里怎么担心的了?所以经常我们会看到领导会把属下的权力分成好几块,一人管一块,要是某个属下太冒尖了,估计又得把他的权力和部门分成好几个了。权力的威胁是有就近原则的,皇帝预防造反都是从身边人、从位置高、实力大的人开始的,从没见过哪个皇帝从一开始就预防一个县令造反的。同理,一个公司高管从来不会在意一个普通员工会抢他的位置,所以当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威胁时,他们宁愿把肉给底下的人吃,也不愿意给身边的人吃,底下的人吃饱了会感激他,身边的人吃饱了却会打他。
第二、作为那些诸侯王为什么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接受“推恩令”?先说愿意的人吧,因为别看诸侯王平时坐得挺高,但是他们终究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和我们平时仰望领导一样,别看平时开会的时候,领导英明神武,私底下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既然都是凡人,就难以逃脱人性的制裁。虽然当时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喜欢嫡长子,或者只喜欢嫡长子。以前,碍于规矩,有些诸侯想偏心或者想尽量一碗水端平,却不符合礼制。现在好了,推恩令为他们的私心或者爱心打开了缺口,这就是他们心甘情愿接受推恩令的理由。而那些诸侯王的子弟们(尤其是庶出子弟们)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鲁王、梁王、城阳王等主动要求分封子弟为侯。再说说那些不愿意的人为什么也要接受推恩令?首先这是政令,你接受就等同于造反,于大义不合。其次,你要是不接受,你估计连家庭都很难维持了。比如衡山王在被推恩后就密谋造反,结果被自己的亲孙子派人快马加鞭地给举报了!因为你诸侯王不接受推恩,你就损害了那些庶出子弟的利益,堵死了他们的欲望。一个人的欲望要是被唤醒了,是很难被堵死的。以前是他们没资格,等他们有这个资格,谁敢剥夺他们的资格,谁就是他们的仇人。所以,诸侯王如果不想前面面对朝廷的名枪,后面面对庶出子弟的暗箭,只能乖乖地接受推恩令。
第三、推恩令为什么能够叫好又叫座?其实前面已经谈到了一点,这里把它说得更透彻一点。人性之中,最可怕的是什么?是贪婪,是仇富,是随之引起的起哄。以前的庶出子弟都吃不到肉,所以反而大家觉得心安理得,只要有些庶出子弟率先吃到肉了,其他的庶出子弟就很难淡定了,这个道理自古皆然。所以,推恩令其实是一种变向的“打土豪、分田地”,想想“打土豪、分田地”这句口号在历史上的威力大家就知道了。要是大家还不明白,就想想如果你们公司如果有一部分员工有年终奖,有一部分员工没有年终奖,那么这个公司的领导会是什么结果就知道了。所以最愚蠢的领导都是在利益分配上太过于明显不公平的领导。这是推恩令叫好的原因,因为你把这个政策一丢出去,人性就会自动帮你去实施它。它叫座的地方在于它帮助皇帝(朝廷)把好人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人往往最容易感恩的情况不外乎几种,一是挽救了你的生命;二是给了你希望或者帮你现实了利益;三是给了你尊严;推恩令显然是帮那些庶出子弟实现了全部,后两种很好理解,挽救生命则要委婉点,因为在政治环境中,你没有实力和地位,生命往往是朝不保夕的,例如以前嫡长子要暴揍一个庶出子弟是无需什么道理可言的,但推恩令以后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都别太过分了。而且,推恩令显然是团结了大多数来分裂极少数,这又是它极其恐怖的地方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推恩令在人性逻辑上是严丝合缝的,它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以爱的名义逼得诸侯王们明知道是喝毒药,还得装作很享受的样子。
“推恩令”延伸的人性思考
其实,我很希望最后一部分留给读者朋友去自我思考,但是为了让“历史不仅仅是历史”,我还是愿意再一次抛砖引玉地和大家来探讨一下“推恩令”的现实思考。
1、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对手吃得太饱,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把对方的食物抢到自己碗里来。哪怕我自己吃不了那么多,我抢过来了我心里就是痛快。我们不能说这种思维是错的,但是我们得评估代价,为了抢对手二两肉,自己付出一斤肉的代价,值吗?很多时候,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不想让敌人吃得太饱,让敌人的敌人去抢敌人的食物,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办法。这种逻辑,其实在古往今来的农民起义中是被运用得最多的,而且屡试不爽,很多农民明知道是炮灰,也争先恐后地往前冲,因为他们是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奔向心中的那道光。
2、我们可以在道德上看不起假仁假义,但千万不要在智慧上看不起假仁假义。抛开道德,凡是能做到“当了BZ又立牌坊”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人。他们都是知道人的道德盲区在哪里,或者说都知道如何利用人的弱点。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碰到自己没有什么突出贡献,跟你非亲非故的领导突然要给你发奖金、升职位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下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往往很难是什么好东西,除非你身上有广告效应。天下砸下来的馅饼,运气好它就是你的福气,运气不好它就有可能是包括你在内的一群人的灾难。没事找你麻烦的领导要注意,没事给你好处的领导更要小心。
3、这篇文章是关于“推恩令”的,所以最后说说关于“恩”的理解。我们很多人都容易把恩等同于看得见的好处,其实“恩”的内涵比这丰富多了。我们时常说要做一个感恩的人,如果我们连真正的恩是什么都没弄清楚,谈何感恩?真正的恩是帮助我们去认清人性、去适应人性,比如父母有时候骂我们不懂事,比如老师有时候教我们要学以致用,比如有些领导考核我们让我们去适应工作或社会,比如有些朋友帮助我们认清现实、坚强生活……给你本不属于你的东西,这种恩是假恩假慧;给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恩是小恩小慧;而用假恩假慧、小恩小惠笼络你、麻痹你,则是慢性毒药。所以,对于那些小三得意洋洋地说:“我家老头真好!”,大家尽情地鄙视地笑一笑就完事了,搬起板凳看戏,结局绝对精彩而意外!
每一段历史都是生活和人性的浓缩,所以,我也不想喋喋不休地啰嗦下去了。回到推恩令这个事情上来,其实它也并不稀奇,想想我们生活的屡见不鲜的“道德绑架”和“以爱之名”,其实就一目了然了。只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能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一些生活问题,自作聪明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大家更不要相信什么“傻人有傻福”的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