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兖州的息马地关帝庙
昔日兖州的息马地关帝庙
杜心广 丁丽琼 李长友
原中御桥西府河北的息马地街,是因为明代鲁王梦见蜀将关羽在此息马,遂在此建关帝庙,祭关帝坐骑赤兔马。而后人便将此处称为息马地街。
息马地街中段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占地约五千平方米,石牌坊、庙门、关帝大殿与大拜殿、春秋阁四组建筑全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大门内有透雕的龙琉璃照壁,院内青砖铺地,殿堂楼阁等建筑130余间。关帝大殿左右为东西辕门,各有一对旗杆高五丈有余,两侧有戏楼。整座息马地关帝庙建筑群都是以绿琉璃瓦覆顶,大门、大拜殿、春秋阁、戏楼、厢房正脊上都有大小不同的螭吻砖雕,戗脊上的人物走兽也都是雕工精细,气势恢宏。钟楼、鼓楼左右相衬,东钟楼上曾有一高约五尺、两千斤重的古方铜钟,还有一金代铁钟。钟上列有捐款的人名和官衔,有铭文九行,落款日期为宋正隆三年十月十一日记。西鼓楼上悬一面大鼓,直径五尺。
关帝庙建成后,鲁王向庙内施玉圭、玉灯、铜炉各一。玉圭为绿玉,上尖下方约25公分长,约10公分宽为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玉灯为鲁王曾用过的,用和田白玉制成的碗状带盖的油灯,直径约15公分,高约10公分。
至明朝崇祯年间,邑人苏志宁在此倡议扩建息马地石坊、文昌阁等建筑。建成后,此庙为当年兖州知府祭祀关帝之庙,亦称为府关帝庙和汉寿亭侯祠。因府衙东邻关帝庙,清代以前的府前街,称为“武圣街”。
传说,该庙建设时,曾受我县山西移民的大力赞助,并请来关公故乡的工匠来帮助施工。
庙门前的息马地石坊为四柱三间式,通体雕琢。四柱顶端各刻有一个坐狮,主柱两侧基座上有两只前立后蹲的石狮,两侧柱前后为抱鼓石坊脚。石坊正间额坊上有楷书体“息马地”三个大字,两旁题字一边是“圣神文武”,一边是“亘古一人”。石牌坊有一四方雕花石柱,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
进入息马地石坊后的关帝庙门,正中是关帝大殿。关帝大殿又称大拜殿,是关帝庙的建筑中心,为歇山顶、重檐、广殿式建筑。前廊檐下并列一排有大石鼓柱础的廊柱,廊柱和雕花门窗上都以朱红罩漆。大殿里方砖铺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有精雕细刻的木雕《西游记》、《封神榜》等人物图案,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殿内四壁上有彩绘的壁画、山水亭台、人物鸟兽、渔樵耕读,动态传神,惟妙惟肖。尤其那左墙壁上彩绘的“十八学子上赢州”巨幅壁画,形象生动,将十八学子分布于陡峭的奇峰怪石之间的蜿蜒山路上,象征着学子们学无止境、勇攀高峰。
关帝大殿里供奉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之神位”的木雕大牌位和关帝塑像。关帝大殿是关帝庙的中心,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内墙四周有各种彩绘壁画。大殿东为药王殿,西为马王殿,陪殿前有东西廊房。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六记:
“汉铜钟,在息马地春秋阁,无铭。古铜方鼎,在城西北隅天医庙。有二,各重千斤,一完一缺。道光辛丑(二十一年,1841),迁其完者于息马地关帝庙前,无铭。”金铁钟,在息马地钟楼,(金)正隆三年(1158)十日十一日记,上列官衔,题名九行。
关帝大殿前是清朝道光辛丑年间,邑人从城西北天医庙移来的一只无铭文,双耳、四足、通体雕有纹饰图案的千斤重的大古铜方鼎。
关帝大殿前一侧有一个高约1.5米直径约30公分的石刻拴马桩,相传为当年关公在此拴过马。
关帝大拜殿两侧的东西廊房马厩内,各有一匹石雕的红马和白马。石马下有石座,如真马一般大小,雕刻精致、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廊房边设有栅栏,既便于观瞻,又起着保护石马的作用。
据樊英民《兖史考略》记:药王庙铜香炉(在城西北隅。据碑,鲁世子病,妃祷于庙,愈后,铸炉以赛。今移息马地。)
铜炉久无香,惨淡对斜阳。
炉边野老坐,犹自话鲁王。
由此可知,鲁恭王所建天医庙亦称为药王庙。庙年久失修后,庙中铜香炉与大铜鼎被人同时移往息马地关帝庙。
息马地汉钟,(鲁王之国,梦关帝于此息马,因建祠并献玉磬、铜钟。磬久失去,此钟尚悬春秋阁)。
此两段有关息马地珍藏文物的记载,源自清光绪年间的济宁人潘遵鼎的《鲁门杂咏》诗。从中的“鲁王之国”可知应为鲁王朱檀就藩兖州之初,梦关帝于此地息马,朱檀在此建息马地汉寿亭侯祠并献玉磬、铜钟。至清光绪年间玉磬久已失去,铜钟尚悬于春秋阁内。此记再次印证了关帝庙中的春秋阁里悬挂有鲁王献的汉铜钟。
关帝大殿后的春秋阁为庙内最高的二层楼阁砖木结构建筑。歇山重檐,雕梁画栋,斗拱层层叠立玲珑奇秀。春秋阁前,有一四方四足重沿式古代铜鼎和汉铜钟。据说是鲁王建春秋阁时,因有此铜钟而得春秋阁之名。古鼎后面正中有一二米多高的汉白玉经幢,经幢上铭文为正书体,年款为宋天圣七年(1029)。
春秋阁一层基础为巨大的条石板,前檐下廊柱都有石鼓柱础承托,廊柱和雕花门窗上都是朱红罩漆。二楼正间宽敞精致的木雕神龛里面,供奉着关帝木雕坐像。关帝红脸、美髯、身穿绿蟒袍甚是威武。该像是关帝夜读春秋像,关公左手托书右手扶髯,左有关平秉烛,右有周仓扶青龙偃月刀侍立两旁。那铁铸的青龙偃月刀足有200多斤重。据传说关帝木雕像设有机关,人一按动膝盖,关帝像就站立起来。春秋阁旁的侧殿内各供奉着一排头上布满螺髻发饰的铜佛坐像。
息马地汉寿亭侯祠,自古就是兖州名胜之一。为历代官员祭祀关帝之公祠。老百姓更是敬仰关帝忠义,并将其神化,认为来此有求必应,以至大旱之年求雨的祭礼也在此举行,求雨时,百姓抬关帝木雕像和关公大刀在城内游行。年年在此祭祀,岁岁香火不断。据传说春秋阁旁原有一千年古槐,树不高而粗,五人合围合不拢,周长约七米多,已朽裂中空,仅靠皮层支撑全树,仍枝繁叶茂。树中大洞内曾有巨蛇,有人看见蛇出洞缠树三圈,而蛇尾仍在树洞中。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孔尚任曾赋诗赞此古槐。
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
“息马地庙,在县署西北,内塑关帝像,奇伟如生,与他庙异,相传为关帝真像。今为府县秋祭关帝之公祠。又有文昌阁,苍松数棵,盘曲如龙。清同治六年二月,春秋阁毁于火,经邑人乔溶、房建瓴等人募资重修,至秋工竣如旧制焉”。
春秋阁前有一古井,是当地的一眼甜水井,几百年以来息马地街上的居民都到井里打水吃。石井圈周围那十一道被井绳勒出的深沟,象征着古井年代的久远。百姓们传说井内有一灵石,大旱之年淘井时,将灵石搬上来晒三天必定下雨。
关帝庙内原有东西戏楼,规模差不多大,为单层建筑,高12米,宽10米,进深8米。斗拱叠立,木、石雕刻彩绘华丽。脊背和戗脊上的琉璃螭吻及人物走兽,做工精细。关帝庙建成后,每逢春节、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和十一月关公生日,庙内到处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在戏楼迎神唱大戏,逢大旱之年求雨得上苍普降甘霖下雨后,也要唱戏三天,以示酬谢。唱戏期间,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清代滋阳知县夏晓春赋诗《息马地祈雨有应》,被收录县志中。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
“息马地庙在县西北,内祀关帝、文昌。有苍松数本,卷曲如龙。又有玉圭一,执温玉灯、汉钟,存供。”
此志又记:
“关帝庙,建在韦园,乃鲁荒王从驾之形象”。韦园关帝庙为明初所建。
清乾隆版《兖州府志》记:“汉铜钟在息马地关帝庙,并执瑥玉灯一事同供于庙,今存。关帝玉圭在息马地关帝庙,今无。龙蟠松,在息马地关帝殿前,枝柯卷曲如龙,太守吴中立立石以记之。”从历代志书中可知息马地关帝庙是兖州历代鲁王和明清两代官府、民众收藏最重要文物的集中珍藏之地。
汉寿亭侯祠旁有文昌祠,两祠内有古松等树数株,古松铁干擎天,蟠曲如龙,枝繁叶茂,四布如偃,蔚为壮观。石坊、古祠、苍松在此连成一片,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填词、大加赞誉。清代知县高其任赋诗赞《息马地汉寿亭侯祠古松》,诗曰:
息马孤松立,苍龙拱殿门。
天空横老干,地脉启灵根。
顶曲盘如盖,枝垂覆若盆。
经霜常有色,凌霄浩气吞。
英风千载聚,劲节万年存。
但识刘为汉,焉知曹与孙。
扶疏昭圣貌,磅礴郁忠魂。
功在三分定,名流百代尊。
祠因光鲁国,敬仰共乾坤。
清代文人邹县知县王尔鉴赋诗赞《息马地古松》:
古殿苍烟罥古松,擎天铁干几经终。
涛惊星斗闻嘶马,枝袅风云看化龙。
饱雪依然持汉节,拂尘自尔耻秦封。
月明不敢棲凡鸟,鹤唳一声催暮钟。
清代文人李悦心著《息马地古松》赞曰:
有松如建标,有松如偃盖。
飒尔天风来,万壑生灵籁。
而每当暴风雨来临之际,那呼啸的狂风撼动着松枝,传来阵阵海浪般的松涛声,仿佛是那赤兔宝马嘶鸣着,在呼唤它的主人。
明代初建,清代多次重修过的兖州府关帝庙,是境内最大的关帝庙,其砖木结构和彩绘、雕刻工艺,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红墙碧瓦,巍峨崇峻的殿宇在古松的掩映下,更显得古朴典雅、神圣壮观。古城人民在关帝庙晨钟暮鼓声中,度过了六百余年的沧桑岁月。
自明初鲁王建息马地关帝庙之后,兖州城乡到处建起关帝庙。至清末城中街道以庙宇命名的有22条,其中关帝庙占6条。
1939年,滋阳县道教分会成立,会址设在息马地关帝庙,会员55人。汉寿亭侯祠最后一个道士叫苑丙坤。民国年间县西北隅太和镇政府和县民众教育馆曾设在此,并办过小学。1956年后县图书馆设在此,馆负责人将千斤古铜方鼎和铜佛等珍贵文物卖给废品收购站了。把春秋阁木雕花棂门窗换成玻璃门窗,当做馆办公室使用。那珍贵的宋代汉白玉经幢不知移到何处。
此庙解放前就已破坏严重,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58年曲阜与我县合并后,明鲁王施的玉圭、玉灯被曲阜文管会收藏。1986年县电视台在此建电视发射塔后,这座兖州府最大的关帝庙中的息马地石坊、春秋阁等建筑全被拆除。
——节选自杜心广 丁丽琼 李长友 《明历代鲁王在兖州建祠庙寺观考》
观兖州 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