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经历千辛万苦取到的“三藏真经”,他自己认真阅读过吗?
(博士论西游第七一八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48)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对于唐僧被传“无字真经”事件,虽然燃灯和如来都认为“无字真经”也是好的,但是他们二人对该事件的态度却大相径庭:燃灯认为东土众生“愚迷”,看不懂“无字真经”;如来则说正是因为东土众生“愚迷”,才传给唐僧“无字真经”。
其实,他们二人都知道,“有字真经”和“无字真经”只是佛法修为的两个阶段,“有字真经”是“无字真经”的基础,“无字真经”是“有字真经”的结果。对于唐僧被传“无字真经”,燃灯的态度符合常理,如来的说法不合逻辑!
无论如来多么强词夺理,为他破坏取经行动找个借口,最终在燃灯的帮助下,唐僧师徒再回灵山,拿出太宗皇帝所赐的紫金钵盂,向阿难、迦叶换取了“有字真经”。虽然数量仅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不算圆满,但也是“功到自然成”,取经也可以称得上成功完成!
接下来,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跨越了十万八千里的路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耗费了十四年的光阴,在三位徒弟和一匹白马的帮助下,终于取到“三藏真经”的唐僧,他认真阅读过它吗?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还需要从他到达灵山,拿到“三藏真经”之后,“回东转西”的经历进行讨论分析:
阿难、迦叶因索贿未果,要将“无字真经”传给唐僧。他们师徒四人只顾接经,“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
也就是说,在此次的传经过程中,唐僧师徒一共四人,没有一个人翻开任何一本经卷,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阿难、迦叶传的是“无字白本”。因此,在白雄尊者赶上他们,将经包抖散时,唐僧看到取到的经书全是“无字白本”时,他才发出了绝望的感叹!
他们再次返回灵山,不得已献出紫金钵盂,阿难、迦叶才传了“有字真经”。唐僧并不放心,吩咐三位徒弟,“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
在这次传经中,虽然是“接一卷,看一卷”,也只不过是看看经书是否有字,而不是要看经卷的内容。况且,在传经过程中,也是悟空、八戒和沙僧在看经书,唐僧仍然没有对经书进行任何阅读。
接下来,为了在八日之内将经书送回东土大唐后返回灵山,观音派出了八大金刚采取驾云的方式,帮助唐僧师徒快速回到东土。在送经回东土的路程中,为了再为唐僧增加一难,在观音的操纵下,唐僧师徒跌下云端,并因未帮通天河老鼋向如来询问年寿,老鼋将唐僧师徒和经卷沉入水中,所有经卷全被打湿。
不得已,唐僧师徒只能在通天河东岸边将经书晒干。同样,在晒经的过程中,“他四众检看经本,一一晒晾”,等经书晒干后,在陈家庄百姓的邀请下,唐僧“收拾经卷”,“同陈澄赴庄”。
他们在晒经的过程中,虽有“检看经书”的行为,与传经过程中的“接一卷,看一卷”的动作相同,两次的目的都不是为了阅读,上次是检查经书是否有字,这次是看看经书打湿的程度,唐僧仍然没有真正阅读“三藏真经”。
再后来,取到“三藏真经”的唐僧,终于在贞观二十七年回到了东土,得到了唐君臣百姓的热烈欢迎。太宗皇帝李世民先将其接入宫中与百官一起设宴招待,后送入洪福寺安身歇息,夜间作《圣教序》旌表其壮行,又于雁塔寺搭高台请其讲经。
唐僧也欣然同意“捧几卷登台”,但是正在他“方欲讽诵”之时,八大金刚空中现身,让他“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
也就是说,自唐僧取经回东土大唐途中,除了因经包在通天河中打湿晾晒时,他对“三藏真经” 可能会有少量的阅读之外,而在其他时间里,他根本就没有翻阅经卷的记载。
那么,唐僧千辛万苦取回真经,为什么连看一下也不看,他就要返回西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