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庸论书:临帖是否有必要与原帖无限接近

原创抱庸詩書2020-12-19 16:25:08

临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于笔法字法技巧的打磨,这是书法基础的由来。张芝临池,怀素种蕉,智永的笔冢,说的是勤奋刻苦。羲之吃墨的故事,告诉世人痴迷是书法有所成就的精神力量。而悟性,往往能为书写技艺插上翅膀。蔡邕创飞白,欧阳询看碑,阐述的都是一个道理:书法尤其可贵于“灵光一现”。

他山之石,为以攻玉,临帖并不需要与原帖无限接近。书法历史告诉我们,“诸体工善”根本就不是书法大家的“必要条件”。贵于专,贵于深,更贵于新变。郑板桥早年遍临名家名帖,而且写得非常好,几乎可以形照古人,但时人不予公认,并没有说他书法有多好。后经妻子一句“你写你体,勿写我体”的提醒,顿时醒悟,从而独创了六分半书——“乱石铺街体”,始成一代大家。反之,如果一味泥食于古人,倾毕生之力去学一体一式而不能推陈出新,写得再像,也仅仅只是模仿而已。

笔下情形,胸中丘壑,好书法必见大情怀。好的作品,离不开技法的工巧,但也决不可能像绣花一样,仅仅是技巧的罗织与雕塑,它是一定是要见格局见气魄的。因此,馆阁体、台阁体千人一面,如同织工流水线上的制品,必然是上不得台面的“俗流”。当然,没有深厚的技法渊源,再大的气魄与格局也不能很好的诠释,无论何时,技法层面的修为都是基础构成,没有它支撑不起好的书法。

抱庸浅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