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68):五千年前古玉珠 堪为珠中老鼻祖

原创一夫之2019-08-09 11:51:12

古玉珠是玩界收藏的一大门类。

古人早在周口店时期就开始佩戴玉珠(图1),自三代盛行玉组佩后,玉珠更广泛大行于世,其存量非常可观(图2)。

图1:周口店玉饰件

图2-1

图2-2

古玉珠虽然称之为“珠”,其实有球形、豆形、管等各种形状,不一而足。用料之广、存量之多,难以尽言。

珠海真迹何处求、赏古且待识源头。哈民遗址的一颗玉珠为我们展现了五千年前古玉珠鼻祖的原始风貌。

哈民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遗址年代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总面积十多万平方米,是北方草原地带难得一见的居住遗址。相继五次发掘,共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环壕2条,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此外,在聚落房址、灰坑、环壕中还出土了各种兽骨25857件,人骨205例。

遗址中人骨数量最多的F40房址,在19平方米范围内一共有97具人骨(图3),却只出土了一颗直径2厘米珠子(图4)。

图3

图4

这颗鼻祖级的玉珠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高古玉珠信息,是非常难得的古玉珠教材:

(1)这是一颗整体钙化的玉珠,附着典型高古玉钙化的全部特征:

第一、整体钙化的古玉都覆盖有一层比较均匀、厚实的包浆。一般情况下,整体钙化古玉,清洗后马上就会泌浆;不清洗的生坑钙化玉器,放上一段时间也会自然包浆(参见《古玉学步(24):细察灰皮好似内流浆、伴生结晶方为真白霜》)。这颗玉珠为典型的泌浆状态(图5-1)。

图5-1

第二、整体钙化的古玉大多伴随有绺裂、蚀孔、土斑、氧化凸起等伴生状态。古玉的钙化是一种质变,古玉的质变不是一种现象单独存在,必须有伴生状态发生,绺裂、土蚀等现象既是引起钙化发生的前因,又是钙化发生后进一步导致的后果,互为因果,呈现钙化与绺裂、土蚀等质变同时进行的“自然态”(图5-2)。

图5-2

第三、钙化后的玉器是否透光因钙化程度而不同,即是否透光取决于钙化的厚度。这样的球形玉珠且钙化严重,是难以光透的了。

如果类钙呆滞而不见泌浆、器面一无绺裂、蚀孔、土斑、氧化凸起等自然质变伴生,则定然非高古玉的自然钙化了(图5-3)。

图5-3

(2)玉珠球状卵形,珠球面在钻孔以外的部分遍寻不见打磨砂痕(图6),说明早期先民制玉珠取天然卵形玉石为原料,这样可以减少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最初期的“依料随形”的制玉方式。

图6

(3)双向桯钻打孔,代表了文化期真古玉桯钻工艺的痕迹特征。

第一、开孔外遗留的废弃钻窝,说明为了寻找更合适的钻着点而放弃相对高硬度的位置(图7-1);

图7-1

第二、开孔变形喇叭口为桯钻痕迹特征(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 再辨钻孔螺旋纹》)(图7-2);

图7-2

第三、孔内由浅入深逐步变窄、同时遗留多级苔痕,说明多次变换钻头和调整钻磨方向(图7-3)。

图7-3

以上都是文化期古玉打开桯钻工艺的“古朴”特征。文化期制玉由于时代工具的局限,玉上钻孔是一件高技术难度的工艺,耗时费力,如果轻而易举地一钻到底,则定然高古钻所能为之了(图7-4)。

图7-4

思考:直径2厘米的珠子上钻打两对象鼻穿,牵涉到材料固定、钻孔定位、多角度钻磨等复杂的钻孔工艺技术,孔最大开口约5-6毫米、内深最窄处仅约2-3毫米,用何种材料为桯钻工具?这是一个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