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艳举老师临床验案
作者:张晓鹏
鲍艳举,男,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感染疾病科。曾先后师从冯世纶、花宝金著名中医家研习经方及肿瘤证治。临床上倡导“六经钤百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不论什么疾病,只要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为六经: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里阳证(即阳明病),里阴证(即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
谢某,女,25岁,学生。主诉:低热一周。
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2℃,自服退烧药及抗生素,大汗出,热势稍退,但仍低热持续,恶风,须呆在屋内,不能出门,出门后即感觉恶风。
刻下见症:低热,汗出,恶风,口中和,无口干口苦,纳呆,大便较稀,睡眠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细。患者平素脾胃虚弱,食用常温的食物后须立即大便,质稀。
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处方:桂枝汤加干姜、炮姜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5g 炙甘草6g 大枣15g 干姜10g 炮姜10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腹泻即止,3剂服完,发热,恶风,汗出消失,纳食正常。
分析:发热,恶风,汗出,口中和,脉浮——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予桂枝汤调和营卫;大便较稀,纳呆,舌质淡,苔薄白——里虚寒之太阴病,加干姜、炮姜温中止泻。(由于患者的里虚寒证,但并没有达到理中汤证虚寒的程度,故只加干姜、炮姜温中止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