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轻信中计、康茂才对朱元璋忠心不二,从中引发的一些思考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初十,得到康茂才愿为内应的允诺后,陈友谅果然轻信中计,没等张士诚的答复,便亲率舟师直奔应天府而来。
此时,康茂才已经归降朱元璋四年多了,陈友谅为什么会轻易相信康茂才的许诺而中计呢?
其实,从陈友谅以往的一些做法上,可以看出,陈友谅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急。
首先,代替倪文俊成为天完政权中最具实权的人物。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谋害徐寿辉未果的倪文俊逃奔老部下陈友谅,却被陈友谅害死。虽然陈友谅此举有利于天完政权的稳定,可是对于他个人而言却很难成为其个人形象的加分项,毕竟陈友谅是倪文俊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陈友谅把倪文俊交给徐寿辉处置,很可能最终的结果相差不多。
其次,陈友谅中朱元璋的离间计,骁勇善战的赵普胜因疑见戮。和倪文俊、陈友谅一样,赵普胜也是一名水上悍将。虽然赵普胜可能有些居功自傲,但是仅仅因为猜疑而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将其执杀,是很难说服部众的。部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其内心是有一个稳定而明确的预期的,比如,作战英勇会升职加薪。而陈友谅这种突然的做法,会把将士以往的战功全部清零,将士们是否会担心未来有一天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最后,陈友谅取代徐寿辉成为皇帝。天完政权最初是彭莹玉、邹普胜等人以宗教为纽带建立的,而徐寿辉因为长得像即将下世的弥勒佛而被推为首领,天完红巾军最初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弥勒佛教。那么,陈友谅如何向大家证明自己比徐寿辉更有资格成为皇帝呢?陈友谅以什么为纽带团结和约束部众呢?也许,攻下金陵,便能给部众描绘一个更加美好、更有希望的未来,无形之中,陈友谅的地位便夯实了。所以,求胜心切的陈友谅才会轻信康茂才。
虽然陈友谅以出众的军事才能, 在兼并倪文俊的队伍后,率军攻城略地,使天完红巾军一度成为实力最强的南方起义军,但是陈友谅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一种紧密联系部众的精神纽带,他迷信武力以及武力带来的权力,“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明史·列传·陈友谅》)。
陈友谅锐意拓展,连年征战,但是,长期、持续的作战会令部众心生疲惫,将士们的忠心也并不全是因为威望和权势,丛林法则的做法无法令部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归属感。
与陈友谅不同,朱元璋一直尽力以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来争取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首先,朱元璋对郭子兴忠孝有加。在濠州期间,郭子兴被赵均用、孙德崖绑架之后,朱元璋全副武装,一马当先带人去营救。后来,朱元璋带领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略定远,接着又占领滁州,部众发展到三万多人,规模远在郭子兴之上。可是郭子兴受人挑拨,来到滁州后,便夺了朱元璋的兵权。面对这些委屈,朱元璋对郭子兴却愈发恭敬,设法解除郭子兴的猜疑,并且趁着解救六合的机会,重掌兵权。
其次,郭子兴去世后,根据小明王的任命,郭天叙成为都元帅,张天佑成为右副元帅,地位都在朱元璋之上。虽然不想受制于人,朱元璋却并未和郭天叙公开闹翻。虽然当时朱元璋已经实际控制了这支起义军的绝大部分兵力,手下又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实力远在郭天叙之上,但朱元璋并不热衷于和郭天叙窝里斗。后来,郭天叙、张天佑带兵攻打集庆路,因陈野先临阵倒戈而战死,朱元璋才顺理成章地成为名正言顺的都元帅。
再者,严明军纪,严禁掳掠。成为和州的总兵官后,发现和州诸将多掳人妻女,朱元璋发现后严令禁止。攻下太平路,朱元璋马上派人贴出早已命李善长准备好的榜文,严禁掳掠;一名士兵违反禁令,被立即处斩。攻克集庆路后,为减轻百姓负担,朱元璋下令设立营田司,兴修水利,组织军士屯田。占领婺州后,朱元璋严禁军士剽掠,亲信随从黄某因拿了百姓财物而被斩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贫民;为节约粮食,下令禁酒。
也许正因为如此,虽然陈友谅的舟师数量是朱元璋的十倍,但是康茂才坚定地站在朱元璋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