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无善无恶心之体。事实上,阳明学道德哲学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宗教信仰的指向。亦可称之为“大学之道”,或者称作“清真”,或曰“性本善”,或曰“上善若水”,或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那个“致”既说的是心体从心理认知、伦理践行再到本体的发生、灵修、成圣的宗教修行过程,同时又是存在本体自身的自然自在的展开过程。两者均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与其说是致良知,不如说是致中和。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致是知良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此谓知行合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