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二十一,莘庄地铁站
据说1956年的时候,上海地铁一号线就开始构思了,说是为了防范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脑洞挺大的!后来遍及神州大地的防空洞,好像就是为了防范原子弹的攻击。那些防空洞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但在技术上为现在的地铁建设打下了基础,这恐怕是当初“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总设计师始料不及的。
1990年1月19日,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到1993年1月10日,1993年1月10日,锦江乐园到徐家汇的上行线建成,当年5月28日试运营,大批市民前来乘坐。当时上海人和乡下人的区别就有了新参照,上海人坐过地铁,而乡下人还在南京路上购物。
1994年12月10日,1号线南延伸段(莘庄——锦江乐园)工程开工,到1996年12月28日,南延伸段建成并试通车。之后,1号线不断往北延伸,却再也没有往南延伸一站。1号线的建成,客观上促进了沿线的房产市场,在莘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莘庄板块,正峰苑大概也是受此影响建成的。
用范仲淹的话来说:此则莘庄地铁站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徐汇,南极闵行,打工创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盲人艺术家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莘庄地铁站出口处那个拉二胡的盲人乞丐?最早他在那儿卖艺乞讨的时候,基本上还不会拉二胡,不成曲调,呕哑嘲哳难为听。经过数个寒暑的苦练,眼见得水平越来越高,有一次晚上路过时,听他拉《二泉映月》,隐然有阿炳的味道,那次我给了他五元钱,算是惟一的一次。
开始的几年,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什么节假日,他每天都来,旁边一个老乞丐婆,不知是他家中的长辈,还是丐帮中的长辈,有几次看他把钱交给老太太。后来老太太不见了,已经成长为盲人艺术家的年轻乞丐,有一个更年轻的小弟跟着,艺术家不是天天来,刮风下雨的肯定不来,节假日肯定不来,有时候正常工作日也不来了。再看他离开时,钱也是塞自己的口袋,估计已经升级了,好多年不从这个出口走了,也不知道这哥们还在吗?现在是几个口袋的长老?
2. 接驳车
十多年前,莘庄地铁站北广场没什么公交车,特别是没有短途的接驳车(现在似乎也不多),于是出现了很多小面包车,接送附近小区的住户,司机都是夫妻档。记得乘过一辆旧车,前面的雨刷器坏了,用一根绳子绑着,平时用不着,没注意到。一个下雨天,每往前开一段,司机就手动操作,左右扯一下绳子,把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刷掉,动作很熟练,但整车人都提心吊胆的。
正峰苑楼盘销售的时候,承诺有小区班车来往莘庄地铁站,业主入住后,发现没有班车,向物业公司投诉。刚开始,让业主搭锦峰苑的班车。后来搭车的人越来越多,物业终于下决心一辆新车,是红色的。好像运行了三四年,小区的老业主大多乘过这辆车。后来新物业入驻,讨论是否要维持班车,最后终于取消了,主要原因是小区业主大部分有了私家车。这辆红车后来就停在小区的一个角落里,渐渐锈去,现在看不到了,可能是上次扩大停车位时挪走了。
改建中的南广场
3. 地铁站的设施
莘庄地铁站闸机出来,往南出口处有一家肯德基,和美国人开的所有快餐连锁店一样,里面有厕所,居然是莘庄地铁站里惟一的厕所。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女厕所门口排着长长的队,有时候还堵在男厕所门口不让男的进去,有排队的女人实在憋不住,临时征用了男厕所。
那家肯德基的里面是华联吉买盛,一家规模很大的超市,生意很好,后来地铁站里改建、装修,超市关门,正好北广场的家乐福开业,几乎所有的客流都去了家乐福。
4. 博物馆
吉买盛楼上是闵行区博物馆,面向莘建路的一楼有一个牌子,上面应该是闵行博物馆五个字,不知道是谁题写的,有点像“匈船懵物馆”。很多人照着地址找过去,都是先走出地铁站,然后再绕回地铁站,进门前看到这五个字,才明白了什么叫懵物馆。
2010年秋天,闵行区博物馆举办过一场“三星堆出土文物精品展”,算是十年来该馆最高档次的特展,很多外区县的人闻讯赶来参观。展出的都是精品,包括那根纯金的权杖。听特展保安讲,最多的一天有一百多人前来参观,弄得他们还挺紧张。
这个特展持续了二个月,2010年一整年,包括这二个月,到闵行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恐怕还没有一天里面在肯德基门口排队上厕所的人数多。郁郁乎文哉!把文化传播到普罗大众的心中,比修通这条地铁一号线要艰难得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次特展的精品之一:纵目的青铜面具,可能是蜀国传说中的蚕纵王,最早驯化野生蚕、以及缫丝织布的始祖,大概就是中华传说中的嫘祖,最早的黄道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