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除一切寒顺一切气
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药”乌药
乌药在传说中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云游四海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徐福跋山涉水来到天台山最终找到天台乌药,后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乌药并落脚日本终其所老。在秦时期乌药已移植日本。虽然乌药并没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功效但是乌药在古时候的独特功效还是非常被认可的。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带去了天台乌药,并用此药组方治好了光明皇太后百治不愈的顽疾,因而被尊为日本神农。
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归来路过日本。日本将三盆从天台移植日本的天台乌药苗作为国礼赠送给邓小平。一盆乌药,见证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透过历史更应看到乌药的独有而确定的功效。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采收时间以冬季为宜。采收时将天台乌药整株连根挖出,然后除净根部泥土,剪除块根、及时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置通风干燥处。古人认为乌药最好的产地在浙江天台山,就是说天台山产的乌药为道地。乌药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醋制、煨制等法。现代大都采用生品切制,偶用酒制品。乌药顺气止痛,温肾散寒,其有效成分以芳香性挥发油为主,如乌药烯、乌药烯醇,因此在加工切制时应防止芳香性活性成分的损失。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本品辛温香散,上入肺经,中入脾经,下达肾与膀胱经。善行气、散寒、温肾、止痛,治三焦寒凝气滞诸痛及阳虚遗尿、尿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一切气痛,气血凝滞,风气攻四肢,遍身顽麻,风湿麻痹,昏沉抽搐,筋脉拘挛,语言蹇涩,,七情郁结,喘息欲绝,妇人血风,痰食稽留,心腹气痛,两胁刺痛,肾经虚寒,小儿疳积,小肠疝气,吐泻肠鸣皆可以运用。
乌药主两大功效,一是行气止痛一是温肾散寒。《本草求真》记载有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药。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故胸胁脘腹,适当配伍均用。另善能治冷气,遇冷加重者是寒凝气滞,治寒当以温药,所以乌药配小茴香大能温暖下焦之阳,疏解下焦之寒而缩小便,如腰肾虚冷尿频遗尿可服用缩泉丸治疗小儿遗尿特效。
乌药既行气又温通,对于肝、肾、脾、胃之寒阻气滞用之均有效,尤其是男子睾丸凉、睾丸刺痛,女子痛经、腹痛用之有确切疗效。
本品辛温香散,能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或有内热者慎服。
寒是自然界中常存的六气之一,若人体正气不足外寒入里就变成了邪气攻犯身体,产生如胸腹胀痛、痛经的症状,如寒若凝滞肝脉会使人出现胁痛;寒入膀胱会小便滑利频数。寒者热之,以上可用乌药30克,上等粮食白酒100毫升,入麝香少许尤妙。乌药打碎置于瓷瓶中,加入白酒,麝香密封,浸泡一宿后即可服用温服可温气散寒。
在妇科病中,不少妇女月经来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舒服和明显病症。《叶氏女科证治》中有一个方子叫乌药顺气汤,书中指出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或不发热,俱宜解表,服乌药顺气汤。其方主药为乌药,配用炒僵蚕、川芎、白芷、陈皮、炒枳壳、炒干姜、甘草、麻黄。此方最早出自于宋代官司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后被历代名医用来治疗妇科之疑难杂症。
乌药个子为干燥根,呈纺锤形,中间膨大两头稍尖,略弯曲或连珠状,习称乌药珠。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须根痕,并有细纵皱纹及横生环状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圆形,断面浅棕色而微红稍显粉性,中心色较深,外层皮部棕色甚薄,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根呈连珠状、质嫩、粉性大、断面浅棕色者为佳。
乌药片分为薄片与厚片两种,均为类圆形片状。厚片有时斜切成椭圆形,均平整而有弹性,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平整不卷、色淡、无黑斑、不破碎者为佳。另乌药斧头片指厚薄不一的切片,因形如斧头而得名。碎片指不完整或不规则破碎切片。
采购时注意乌药饮片中掺入它的地上部分乌药茎枝切制的薄片,更有甚者完全用其茎枝切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