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谈中医学的整体观1

按语:方药中简介:方药中(1921-1995),重庆市人,原名方衡,中医学家。从医50余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对辨证论治规范化提出新设计。参加创办并长期主持全国中医研究班、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人才。临床长于肝病、肾病以及若干疑难病症的治疗。1995年病逝,终年74岁。

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是近些年来中医学术界所常常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指导中医学术的理论思想基础,有人认为是阴阳五行学说;有人认为是阴阳学说,有人认为是脏象学说,有人认为是辨证论治,但是指导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基础又是什么?辨证论治的涵义及其内容又是如何?则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看来目前对于指导中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究竟是什么?还没有比较成熟统一的见解。在这个问題上如果含糊不清,不但会影响我们正确对待袓国医学这一份宝贵而丰富的医学遗产,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祖国医学的继承、整理、发扬和提髙。为此,作者不揣浅薄,也愿意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就正于关心这个问題的所有同志,并希望能在这个问題上引起讨论,使这个问题能因此进一步明确起来。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进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并逐渐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指导思想,作者认为那也正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套整体观。《淮南子》谓:“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尨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 相土地、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卷十九修务训)。刘恕谓:“民有疾病,未知药石,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通鉴外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内经》是我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性著作。髙保衡、林亿在序《内经》中明确指出,《内经》之作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而成。《内经》一再强调了研究医学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天之纪,穷地之理”,“故治不法天之纪,不明地之理,则灾害至”(《素问》中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明阳应象大论等),强调在采集病史和诊断治疗上的全面性,明确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必问贵践,封君敗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始富后贫,……必知终始,……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强调治疗要:“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审于分部,知病本始”(《素问·疏五过论》),明·方孝孺更进一步指出:“天下之疾,万变无穷,而风气古今之殊,资禀厚薄之异,服食之品,劳逸之差,静燥之度,奉养,嗜好,居处,习业,所遭之时,所遇之变,人人相悬也,苟非深思博考以周知其故,而欲按既试之法,铢比而较之,此奚用乡射之仪于临敌制变之顷哉,其取敗必矣”(《原医》)。从上面这些论述,我认为不但可以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中医学是来自于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也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在古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所逐渐形成的对疾病认识上的整体观,并成为了中医学中的理论指导思想。

由于整体观是中医学中的理论思想基础,因而整体观也就贯穿到了中医学中的备个方面,兹分别作如下阐述:

1,天地一体观:

“天地一体”,就是说天地是一个整体。“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 《内经》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篇)明确指出:“天地一体”,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系、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体现天地一体最显著的,古人认为这就是天地间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这也就是中医学中的四时六气学说。

(一)四时一体

“四时”就是指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众所周知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所谓春温春生,也就是指在春天里气候又开始温暖了,一切枯萎了的树木又幵始萌芽生长,冷冻了的土地和泉水也解冻了,蛰藏着的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了,整个自然界中充满了一片新生的现象。所谓夏热夏长,也就是指在夏天里气候上比较炎热了,一切植物也都长得十分茂盛,备种生物活动也都更形活跃,整个自然界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谓秋凉秋收,也就是指在秋天里,气候又开始转清凉了,植物生长的果实都成熟了,可以收取了,茂盛的树木又开始凋落了,许多生物的活动也开始减少了,整个自然界中出现了一片收敛的瑰象。所谓冬寒冬藏,也就是指在冬天里,气候上又转为寒冷了,多数植物也都枯萎了,泉水也冻结了,许多小生物又重新蛰伏躲藏起来,停止活动了,整个自然界中的许多生命现象,好象藏伏起来一样,春温、春生,夏热、夏长, 秋凉、秋收,冬寒、冬藏,是一年四季的各自独有的特点。但是,它们实质上却又是一个不可截然划分的一个整体。因为只有有了春温、春生,才有夏热、夏长,才有秋凉、秋收,才有冬寒、冬葳。《内经》谓:“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地指出,这四个季节的变化是连续的,是在原有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 也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无所谓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四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才会有温热寒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正因为有了温热寒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所以才产生了生命,有了生命也才可能正常的发育和生长。

(二)六气一体

“六气”其含义之一就是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空气流动就是风,气候寒冷就是寒,气候炎热就是暑或火,气候潮湿就是湿,气候干燥就是燥。这六种气候,基本上是在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这六种气候是自然界正常现象,直接影响着生物的成长和变化.,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风,万物就不能萌芽生长,没有暑和火,万物就不能欣欣向荣;没有湿,万物就得不到正常的滋润,没有燥,自然环境就会过度潮湿,没有寒,万物就不能得到闭藏和安静,就会影响到来年的再生再长。《内经》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地说明了六气虽然是由于自然界气候变化所产生,各有特点,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的、互相调节的,因为自然界中有了六气的变化,所以才有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 和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因为有了六气的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才有可能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正常发育成长,并使整个自然界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万物一体

天地间万物,古人认为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自然界中任何物与物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晌,并依靠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出新的变化。《内经》说:“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 达,金得火而睐,火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同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这就是说,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于此说明了古人从生活实践中确实已经认识到了天地万物之间,它们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万物一体的,这是古人通过当时的生产斗争,在当时的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及其对 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性质比较深人观察的了解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概括。

(四)成败倚伏生乎动

天地是一体的,四时六气是一体的,万物是一体的,但是这个一体,中医学认为绝对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形成,《内经》谓“成敗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則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怎样在运动呢?《内经》中也说得很明确“帝曰:动静何如?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歧伯闩:大气举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这段话如加以翻译也就是说:自然界是怎样运动呢?那就是人所居住的地,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悬挂在太虚之中,同时是不断地自右而左,上下的在转动着,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由于运动而产生。所以《内经》又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没有运动便没有变化,没有生命,因此这个运动是不断的、连续的、永不停止的。所以《内经》上又说“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社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看来中医学不但认识到了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而且同时也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也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形成。

五脏一体观

五脏就是一般所说的“心、肝、脾、肺、肾” 。中医学认为五脏就是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系统及其所属器官,虽然各有其独特作用,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不能裁然分离的整体。

心肝脾肺肾五脏,每一个脏都有它所属器官,心所属器官为小肠,肝所属器官为胆,脾所属器官为胃,肺所属器官为大肠,肾所属器官为膀胱,除此以外,还有心包络和三焦。以上称十二官,人体所有器官均又分别属于这十二官之下,如舌与心的关系,目与肝的关系,肌肉与脾的关系,皮毛与肺的关系,生殖与肾的关系等等。《内经》说:“五胜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又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藏论》)。又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这些话都

明确的提出了人体中各个器官的相互关系关于人体脏腑,限于主題内容这里不想讲的太多,只作为举例来提提,但于此已可看出,对于人体器官,不论从其各个器官的职司来看,或者是从其相互关系来看,中医学都认为人体内各器官完全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一个整体。

(0)

相关推荐

  •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方药中先生在气化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在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期特邀方药中先生弟子.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就方药中 ...

  • 方药中:谈中医学的整体观2

    ​2人与天地相应 "人与天地相应"这句话出自<内经>,谓:"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篇>已如前述,"天地"古人 ...

  • 方药中:谈中医学的整体观3

    ​3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认识 及其在预防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一)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的整体现 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首先是由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在心的 ...

  • 天人合一—谈中医整体观

    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用宏观思辨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的.它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对人体生命现 ...

  • 金观涛:我们仍在笼中谈哲学 | 双体实验室

    双体实验室接着<金观涛:理性在困境中><金观涛:建构主义的尝试><金观涛:量子力学的黑箱解释和鱼龙混杂的哲学遗产><金观涛:对经验可靠性标准的重新考察> ...

  • 《中医哲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哲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 ...

  • 第一节: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第一节: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1. 当自然环境不同时,人体也会引发( ).* *不同的疾病 相同的疾病 2.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 *整体观 微观 3. 中医学的诊疗原则是:( ).* ...

  • 方药中老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转载】

    方药中老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271人已读 作者/盛增秀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药中老师,多年来研究肝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颇 ...

  • 【方药中:肝硬化腹水】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药中老师,多年来研究肝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颇有心得.兹将方老师诊治本病的经验,结合我们学习的体会,介绍如下. 方药中老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作者/盛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