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不学这个理论,就可能说话思维模糊,越讲越慌张(三维树)

很多职场的朋友说起到一个困惑:

开会的时候,在台下想得井井有条,可一上台全乱了,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

从方法论讲,是缺乏一个说话的套路:

先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再分三个理由来讲述。比如记住四个词:一个观点词和三个理由词。用这个说话套路就不会乱了。可是,这个解决方法看似正确,但细细想来,还不够!

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方法有道理,可是应用的时候,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啊。

从认识论讲:我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的事实之中,没有形成理论,大脑内没有路线图,思维模糊。

例如,你看了一本好书,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动的热泪长流,可让你去分享给别人听,你只能将能记住的各个情节,所以,想到哪讲到哪。你自己感觉很清楚,可就是讲不明白,无法让别人整体的去理解你心中的想法。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演讲口才,从过去重视事实的思维,升级的重视理论的思维,才能使我们“想和说”统一起来。正如老毛说的:理论与事实想结合。

怎样对一个事实或现象,在大脑内建构自己一个理论呢?主要是理论概念和理论解释。

理论概念:是指把事物和事件根据观察到的物质所作的分类。简单来讲,就是添标签。

例如,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想要实验一下催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编制了一套催眠的试验程序,来考察它应用在被试者身上的效果。经过试验后,发现有些人成功进入催眠状态,而另一些人却没有被催眠。这些心理学家就发明一个术语(概念):催眠易感性。指的是被试者所能达到的反应深度。之后,经过普及后,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多人对自己容易被催眠就给自己的标签是“催眠易感性”, 有的就相反。

这个理论概念用到我们的会议发言时,你可以事先针对某个事件进行标签化。

例如,会议上讨论的是“今年的销售额为什么比往年下降了?”

经过你的观察后,认为是“竞争失常(概念)”。这样,你的大脑就会对这个问题形成一个“标签”,使你的说话聚焦在这个标签上。

理论解释:是指通过介绍事件内部发生的情况,或事件之间的变化做出说明。简单讲,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解释的原则,主要是把形成概念的必然性说清楚。

例如,上面讲到,你认为销售额下降的原因是“竞争失常”。那你就要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如你的解释是:

1.内部竞争死去活来。指销售部的各成员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争夺客户资源。销售员之间互不信任。(举事例)

2.外部竞争缺乏力度:很多大客户,是需要销售部的成员之后相互分工、配合去完成的,可是因为内部成员之间的不团队而被对手抢走。(再举例)

所以,为了提高销售额,我建议,先要完善内部的竞争机制,才能更好的提高销售额。

你看,这样用理论武装的说话套路,你就清晰明了。也就是说,学习说话的套路,还要懂得背后的理论。当你在大脑内打上对某个事情理解的标签之后,再找出必然性的解释,你就会记忆深刻。上台演讲,都可以不用讲稿,你也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当然,对于一个理论概念的形成,不同的思维立场决定了概念的来源。比较流行的有三个思维立场:结构论,认知论和相互作用论等。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一起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