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医药首席罗佳荣:未来医药十年十倍股会更多,上涨趋势会更陡

“仿制药的集采政策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保护医保资金的再分配。在仿制药的集采政策之下,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中国的仿制药和创新药的比例现在是9 : 1,到未来可能会逆转,创新药占70~80%,仿制药占20~30%。”

 

“过去医药的10倍股在各个板块里几乎是最多的,我相信展望未来的10年,我相信10倍股还是会最多的,而且10倍股的曲线会更陡,因为它是全球背景下的增量的市场,我还是对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的。 ”

 

 “我觉得未来医疗行业会有几个重要的战略性的方向:第一是创新药,我觉得是未来5~10年产业最大的机会所在。第二是生物药,这里面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重点讲的血制品和疫苗两个行业。第三是创新的医疗器械。”

 

“从新冠目前的走向来看,完全靠防控,完全抑制住病毒可能性很低,未来其实对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疫苗。我觉得全球疫苗的研发历史上,是没有像新冠苗这么大需求产品出现的。”

 

“我们国家医药相关的产业,在疫情相关物资的一些公司,包括有创呼吸机,简单一点像口罩,通过这一次疫情,在全球的供不应求的背景之下……展望未来几年,医药的机会会从原来的存量,我们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叫腾笼换鸟,变成是一个增量的逻辑。”

 

 

以上是广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佳荣日前在与申万菱信基金经理孙琳杨扬的对话中分享的最新观点。

 

罗家荣指出,未来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遵循的是一个增量的逻辑。首先,这次疫情助推了很多国产医疗物资打通了外销通道,以此为契机,中国医疗用品的国际化会继续持续。

 

另一方面,国内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同时中国医药公司在疫情中的亮眼表现加上多年来的研发积累,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所以国内国外都有利于医药行业增量上行的因素。

 

罗佳荣分享了他看好的几个主要投资方向,分别是创新药、生物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同时他也很看好中国的医疗研发外包和医药消费等领域。

 

罗佳荣表示,过去10年间,中国A股市场上的10倍股中,医疗股的数量最多,他认为未来10年医疗股仍会在十倍股中占比最多,而且上涨曲线会更加陡峭。

 

以下是聪明投资者整理的全文——

 

主讲环节

 

罗佳荣:在过去的半年,全社会都经历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典型事件,就是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

 

我们觉得其实新冠疫情目前看,国内控制是非常好的,但是海外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尤其在8月份之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第二次爆发。

 

医药投资逻辑从“腾笼换鸟”到增量投资

未来看好这三个赛道

 

从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我觉得今天交流的题目起得非常好,就是“一个增量逻辑下的医药的投资机会”。

 

怎么去理解增量?前面的核心是两点。

 

第一点,这一次疫情实际上还是暴露了我们国家在人均的医疗资源程度的不足和分布不均的短板。尤其是在疫情之初,ICU的病床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压力。

 

4月份之后,我们在对行业跟踪的过程当中,发现了比如说像国家发行的专项债,医疗服务的占比,相比以往有一个巨量的提升。

 

这样的一个投入势必会带动医院整个加速建设,尤其是传统意义上来,比如说像ICU或者基层,相对面临投入不足的一些问题,未来几年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增量覆盖。

 

第二个增量,我们看到在疫情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的企业,因为中国的疫情爆发是最早的,响应也是最快。

 

我们国家医药相关的产业,在疫情相关物资的一些公司,包括有创呼吸机,简单一点像口罩,通过这一次疫情,在全球的供不应求的背景之下,这些产品顺利的打入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市场。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全球已经非常强,医药行业出口的占比,尤其是欧美的出口占比其实是非常低的。

 

我认为展望未来几年,医药的机会会从原来的存量,我们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叫腾笼换鸟,变成是一个增量的逻辑。

 

增量的逻辑其实体现在市政府加大投入和医疗产业一些优质企业本身的国际化。是一个增量投入下来的机会。

 

具体到这个就是细分行业来看,我觉得重点会有几个大的战略性的方向。

 

第一就是创新药,我觉得是未来5~10年产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第二就是生物药,这里面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重点讲的血制品和疫苗两个行业。

 

第三就是创新的医疗器械。

 

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没有一个国家的外科大夫,有中国医生这么强的动手能力,医工结合我相信会给创新医疗器械带来很大的先机。

 

另外,一个产业要发展,核心还是要关注它的资源的投入。

 

我们国家最强的优势,每年几十万医学相关的毕业生,我们知道在2015~2017年以前,这些人更多的是流进了药品的销售环节。

 

但近年毕业的毕业生,很少找工作的重点是会放在销售环节的,更多会进入研发,外包公司也好,或者是一些大的转型的公司也好,这里面它会带来一个大的机会。

 

所以中国在这个行业本身拥有休眠状态的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会在新要素的分配格局下会发挥出来。这里面推动服务型外包的行业,包括临床的外包、生产的外包。

 

这一块今年还是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待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然后按照这几个方向分别展开一下,为什么这些方向会有机会。

 

方向一:创新药

新的集采政策下,创新药未来可能占到药品消费的7、8成

 

第一是创新药。

 

其实创新药就是在3年或者5年之前,中国的企业是没有太强的动力去投新药的,核心是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因为一款新药从药物发现,到上临床再到上市,整个临床批件基本上要1~2年的时间,这还得是企业政府收入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一期临床批件,二期临床批件,三期临床批件,然后再到医保。

 

那时候的医保的准入其实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去做市场准备的,中国不存在专利的延长和数据保护制度的前提下,也就意味着什么?

 

真的一个好产品,等你开始放量的时候,可能专利已经差不多快到期了。

 

创新药的投资在过往的模式之下,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不成正比的行业。

 

但是我们看到2015年之后,以毕井泉局长推动的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大大扭转了这个情况。

 

按以往的规则上来说,药效越好,它的临床周期越长,它越难以享受到红利,现在整个游戏规则的改变,推动了创新药的行当。

 

它从一个低的投资产出比行业变成一个高的投资产出比的行业,这是第一。

 

第二, 12月6号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看到了第一次仿制药的集采。

 

在这项政策落地之前,我们听到产业里面各种不同的声音,比如说,如何在这样一个竞价的基础之下,防止再出现苹果皮的事件?

 

然后两年过去了,现在行业里面越来越少的听到仿制药的集采政策到底是不是要搞,已经几乎没有。

 

现在其实行业里面只有那么三种公司。

 

第一种公司就是积极的拥抱产业变革和创新的。

 

第二种,以后可能不太想混了。

 

第三,还是类似于比如说把仿制药作为主业做规模化这样的一个工业品的思路。

 

从仿制药的这种集采政策,其实它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是保护医保资金的再分配。

 

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用药结构,撇开中药不说,化学药里面把90%的产品都是以过期原研药和仿制药为主。

 

在中国市场相对来说,以往赚钱是比较容易的,为什么?因为它的产品很少进行更迭,在欧美非常熟悉的专利悬崖,在中国是看不到的,它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是被大大压扁的。

 

但是在仿制药的集采政策之下,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

 

中国的仿制药和创新药的比例会从现在的九一开,未来可能会转成创新药占70~80%,仿制药占20~30%。

 

现在的整个产业上来说,从整个药品增速,从过往的,比如说我们入行的时候可能是20亿以上,逐步减缓到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5~10%这样的一个增速。

 

它内部的结构来说,创新药迎来一个加速增长的时代,尤其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好的产品,目前还是一个供方市场的阶段。

 

为什么看好创新药,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

 

就是在原来的行业模式下,中国药企玩的是中国药企的游戏规则,中外的规则,不是在同一个产业平台上去实现,也就意味着企业哪怕是卖简单的仿制药要卖到美国去,你需要单独建一套比国内高得多的质量体系。

 

现在在新的行业背景下,意味着你不想在这个行业里混,要想在这个行业里混,全球的标准都已经拉平了,那意味着什么?

 

很多企业,战略上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因为我在中国卖也是这样的一个标准,到海外去卖也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这样的前提下,其实这两年已经看到很多的企业,它把它的国际化真正纳入到了一个高的战略定位上,不只是通过海外的国际认证去招标,去保国内的市场。

 

我们以前看到中国出口的可能就是中间体,卖给印度公司,印度公司加工、包装在做成,这个就是原来获得资金去卖给欧美公司。

 

以往我觉得未来这样的一个产业环节会变,就是中国的公司不单会出口一些简单的制剂,会出口什么?比如说我们会期待中国的胰岛素是不是可以卖到美国?

 

这样的一个系统性改革,它对整个产业它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大大提高了行业的门槛。

 

门槛提高之后,存活下来的公司或者是真正竞争出来优胜的公司,它可能站在全球上,它无论是在成本的角度,还是在创新的角度,还是在临床商业开发的角度,可能都会是一些最强的公司。

 

我们认为创新药这一块,会是未来5~10年行业里面最大的一个机会。

 

再讲到资本市场,港股的18A和科创板的注册制的改革,也是给这一部分的公司,营造了非常好的资本市场的环境。

 

这些公司之后,也对我们的整个的投研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然挑战也会更大,但是它的内容的丰富程度也丰富了很多。

 

我们会看到这些公司可能当时上市的时候是20亿美金的,现在已经有个别桥头公司已经涨到了差不多150亿美金,甚至300亿美金这样的一个体量。

 

我觉得,现在创新药已经到了一批领头的或者先进的公司带来比较好的投资回报的时候,这是创新药为什么是未来几年大的机会。

 

方向二:生物药

全球疫苗研发史上,还没有一款疫苗的需求能与新冠疫苗相提并论

 

第二块是生物药,传统意义上来说,国内上市最多的生物药板块里面涵盖的是血液运营公司和疫苗的公司。

 

疫苗的企业也比较有意思,如果投资者从一个逻辑上来说,其实可以轻易的否定这个行业,因为中国的新生儿的出生数量是在缓慢下降的。

 

这一块我在2018年,2017年的时候把这个板块抓出来了,然后2018年去香港路演的时候,我记得比较清楚是有一个对冲基金的女性基金经理,我就跟她讲疫苗产业。

 

后来有一些东西可能相对来说会专业一点,我说我简单一点,你把你们家小孩在香港打的疫苗的疫苗本拿出来,或者你给我拍个照片发给我,我把我们家的小孩在大陆打的疫苗的疫苗本给你看一下,比较一下。

 

疫苗行业它也是一个严重的供方的市场,因为疫苗其实像疫苗抗艾滋病、结核病这些领域都一样,是国家出资给人民去做预防接种。

 

但是这样的领域它其实往往会带来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什么?

 

就是产品的更迭速度相对是比较慢的,也就意味着其实现在一类苗里面,大部分的产品可能上市的时间是若干年以前。

 

但是我们发现疫苗这个行业,当时做了一次草根调研。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想知道,中国市场到底有没有消费能力或者有多强的消费能力?

 

我们找了一家这个挺大的,也是富裕省份的大区经理,大家知道卖疫苗的人跟卖药是不太一样,这个中国市场上之前就很少有高价的苗。

 

但事实证明,该疫苗上市的第二年,销售额超过了30个亿,基本上成了中国市场仅次于狂犬苗之外的前几大市场。

 

这个里面还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不只是反映在疫苗上,也反映在很多其他的医药的细分产品上。

 

我们知道药价,长期看同厂家的同产品价格都是跌的,很少有反过来往上涨。

 

从我们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上来看,但是平均药价是不跌的,产品的价格的分别是靠治疗属性,疗效更好的,安全性更好的产品上市之后重新定价。

 

我们知道2017年以前,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基本上在200亿之间,持续了很多年,有的年份增长十几,有的年份可能还下滑了十几。

 

但是在这一批的拥有很好市场和定价能力的产品上市之后,到2023、2024年,他会从200亿的市场体量增长差不多700亿的体量。

 

我们知道疫苗基本都在40、50,在渠道固定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大家可以很自然的去匡算,比如说两三百亿利润体量,对应多大的一个市值增量空间。

 

而且基本上好的研发疫苗公司,资产证券化的程度还是挺高的。

 

第二,2017年之后,其实疫苗公司是有表现的,但是真正得到资本市场比较大的关注和认可,是在今年疫情之后,我们看到其实中国的疫苗,某种程度上还是在世界上有所领先的。这跟疫情是在中国率先爆发出来,都是有关系的。

 

其实从新冠目前的走向来看,完全靠防控,完全抑制住病毒可能性很低,未来其实对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疫苗。

 

我在路演的时候,很多机构说新冠疫苗到底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量,我说在座的如果疫苗出来了,被印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有谁不想接种?不想接种的举个手,很难有人去举手的。

 

我觉得全球疫苗的研发历史上,是没有像新冠苗这么大需求产品出现的。

 

新冠的疫苗产业随着新冠疫苗的注册临床进一步的往前走,这个领域应该还是会有持续性的机会,这是一块。

 

第二块就是血制品,血制品从短期业绩的角度,三季度的环境并不非常的如人意。

 

因为血浆供应的区域只有几个区域,美国、日本、中国、非洲,血制品,它的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很强的检测技术作为依赖,也就意味光有目标是没有用的,你无法防止血源性,病毒性传播的几率。

 

我们知道其实这个行业的供给格局是美国提供了全球70%的开浆量,这个是跟大家想的不一样的。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美国的疫情的持续,我们通过跟踪在海外上市的血液制品的巨头,在疫情之下的血缘性的产品生产,还是会受到比较大的负面的影响。

 

我可以大胆的预测到2021年血制品其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会出现产品的供不应求,就是这个行业的基础。

 

另外,传统意义上来说,胰岛素的公司,生长激素的公司,生长激素我们看到经过企业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

 

胰岛素国内其实这么庞大的糖尿病的人口,一些领先的公司也在做欧洲和美国规范市场的临床和科学申报。

 

这一块一旦市场打开,未来国际上有比较大的空间,这是生物制品。

 

方向三:创新器械

每一家美股医疗器械公司,都能在A股找到对标的企业

 

下面再看创新器械,创新器械其实我们之前的报告里面(梳理过)。

 

因为这个领域是什么?比较多,门类非常的多,也比较散,我们在之前的报告里面我们梳理过,器械看重哪些领域?

 

这里面是按照,第一,存量市场大,第二,增长快,第三,进口比较高的。这些是相对来说未来的机会比较大。

 

这样去梳理,我们会发现是目前在筹备 IPO的,或者已经在IPO的审核通道里的这些器械公司。

 

讲一个结论性的观点,基本上你能找到的美股,中国都有一些对标的公司,经过不长的时间,我们会看到过去几年,比如说像连续血糖监测领域的德康医疗,这是翻了几十倍的公司。

 

这些领域,我们知道它很好,但是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是面临一个最大的困惑,你买不到。

 

但是在新的IPO新政或者创新的大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投资其实已经慢慢在接轨了,海外可以找到对标的一些资产。

 

当然具体到细分,每个领域都有一些自己非常有特色的公司和产品,这是创新的医疗器械。

 

医疗研发外包的本质是服务,其次才是产品

更能吃苦的中国人更具优势

 

再下面一块,相对来说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比较高的自豪感。就是这个领域我们今年上半年做了一些研究,这个研究比较简单。

 

就把CRO或者CMO海外公司的财务报表,我们进行了分拆,分拆之后的一个非常直观的结论是什么?

 

这些海外同行公司的报表的人力成本嫁接到就是中国这些公司去,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这也就意味着什么?中国这个行业提供的服务,性价比价格是多么具备竞争力,这是从成本的角度。

 

另外我们知道CRO也好或者CMO也好,这个领域说到底其实它首先是一个服务业,其次才是产品。

 

从服务业的角度,往往客户关注的不完全是价格,只谈价格,就把这个行业拉低了,客户真正在乎的是性价比。

 

我们知道中国这一代,相对来说还是能吃苦的,给予合理的报酬,应该是拼命的干,劳动效率也很高,报酬合理的我就天天加班,8:00能干到10:00,10:00可以干到晚上2:00。

 

我们现在接触到一些外企,大家去反馈,在全球中国的公司去跟欧美公司的比性价比,欧美传统意义上来说,相关的公司是没法跟中国公司去平均压力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印度成本更低是便宜,是便宜,但很多时候跟一些跨国公司的管理供应链的中国区负责人去聊的时候,往往都会讲到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停电之类的,印度它的基础的设施的投资还是不足的,在服务的质量上和连续性上来说,还是中国的公司在这一块口碑会更好。

 

我相信这个领域其实未来应该有独霸全球竞争的能力,这是第4个领域。

 

过去10年中国的10倍股,医药占比最多

未来10年也会如此,而且上涨曲线会更陡

 

另外简单提一下,我们的消费。刚才提到了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工具消费市场。

 

我们过去会看到,比如说中国的牙科,中国的眼科,中国的药房行业都在一个很早的阶段,未来还是会有持续的机会。

 

从维度上来说,我们刚刚大概的分析了,比如说创新药、创新器械、CRO、CMO、消费,还有相关领域的机会。

 

我觉得这个行业一旦它的监管的游戏规则变了之后,它的生产要素真的得到了一个合理化的配置之后,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包括,一部分来自于内需,一部分来自于国际市场,还是会有比较大的今年的这个优势。

 

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适合长跑的阶段。

 

过去医药的10倍股在各个板块里几乎是最多的,我相信展望未来的10年,我相信10倍股还是会最多的,而且10倍股的曲线会更陡,因为它是全球背景下的增量的市场,我还是对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的。

 

交流环节

 

中国医药行业的增量逻辑

国内人口老龄化,国际竞争力增强

 

孙琳:我们知道医药行业的刚需属性很明确,但是从今年开始大家都在提增量投资,您能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在增量投资的环境下,罗总您是怎么理解它的成长性以及它的投资机会?

 

罗佳荣: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介绍。

 

第一个方面,我先分享一组数据,因为医药行业整体的空间是受制于医疗卫生的总支出的 GDP占比。

 

在过去的十年,这个数据的占比是一点点上升的,上升得不多,最新的数是7%不到。

 

我们去看日本走过的路也好,或者是美国走过的路也好,或者是其他跟中国有过类似发展路径的经济体,就会看到什么呢?我们更早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更年轻的经济体,但是到2035年的时候,整个人口的结构会发生明显的老龄化。

 

其实过往的话,中国很多的投入是在一些基础设施上,类似于一个阶段会有整个国家投入的重点工具。到了一个阶段,解决了温饱,解决掉了很多的基本诉求。

 

结合跟咱们走过类似的发展路径的经济体(来看),未来可以看到这个阶段应该在医疗行业的比例会更高一点。这实际上是一个趋势性判断。

 

今年疫情,我们其实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早期疫情爆发之后,ICU病床的不足,对早期的疫情防控还是有很大的不利因素

 

相对的我们会发现,在其后包括各级政府在不同的场合表态,包括一些发文,还有在政府发行的专项债里面,医疗尤其是医院建设的投入比例还是比以往高了很多的。

 

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次疫情可能会是一个契机,会带动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投入,会从以往的存量博弈,变成一个增量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内需的增长。

 

第二大方面是行业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向。

 

以往可能更偏重比如说企业的政府事务,然后企业的销售渠道,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去评价一个好医药企业的标准都在发生一些变化。现在评价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是研发创新、国际化能力。

 

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会带动更多的人力要素也好,或者资本的要素也好,投入到这个行业。尤其是他们在一个国际把同等的肯定规范的情境下进行的投入,所以我认为另外一部分增量还是来自于国际市场。

 

我们看过往,可能中国中间体已经占领了全球,未来会逐步升级到原料药,原料药升级到制剂,简单制剂升级到一些复杂的产品,比如说像胰岛素,一些大分子的产品。

 

现在一些比较龙头的公司,行业最优秀的一些创新药公司,实际上他们的产品一开始就是把全球市场当成一个目标市场,我们只是局限在中国市场或者拿海外的临床获批比较快的去推动国内的临床。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增量逻辑应该是两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投入的增加带动了内需的增量。 第二就是企业实力的增强之后,拉动了国际市场的外需层面。

 

横跨A股和港股

是医药投资的不二选择

 

孙琳:您觉得在香港市场的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去投它的话,主要看重它的什么?从长期看,港股的这几个公司要怎么样去选择投资?

 

罗佳荣:就拿创新药的领域来讲,我们知道早一批的公司很多是选择了去港股上市。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什么?生物技术的公司很多实际上是有一些外地基金投资的,比如说像最早的一批创客的话,可能这一类的机构会更多,所以他们要推出的时候也会优选香港市场。

 

我们会看到什么?对于港股的18A和A股科创板的第五条规则上市的企业来说的话,实际上港股的公司数量包括我们有一些显性的指标,比如说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或者一些显性指标做一个比对,整体香港市场的生物技术公司的质地,实际上我觉得还是会有相对的优势。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我觉得横跨 A股和港股两地投资的资金相比纯投A股的基金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

 

第二,我们知道香港市场还是一个以海外基金机构为主的市场,内资的基金相对我们大陆来说,我们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政策的变化,行业的变动,公司的一些研究和跟踪的话,可能会做的更细致一些。相对海外一些大的机构,我们在投资研究跟踪这一块也有相一些优势。

 

所以我觉得横跨 A股和港股的话,应该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杨扬:港股的18A是两年前推行,可以说它在市场上检验创新药这个板块里经历了一个更长的时间。科创版毕竟也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而且从科创版的一些创新药个股的表现来看,波动性也比较大。在创新药这个领域你的投资标准是什么?

 

罗佳荣:这个问题我相信对于一个大陆的分析师来说,我们对整个产业的演进实际上也还是有一些不断进步和不断修正的空间。

 

从目前来看,其实国内的创新药公司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无非是几种。

 

第一,是以外资公司运营为主。这里面就包含各种风投或者产业资本统计出来的一些公司。现在也有相对来说受资本市场认可度高的,也有可能百亿级别市值的公司。

 

第二,可能是传统的,类似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方,这些企业可能从做仿制药开始,转向创新。刚开始是用户,然后做一些订单,从国内市场做,海外的就是海外市场做。

 

第三,生物技术,从它成立之初就瞄准了创新药这个领域,还有目标是全球的需求。

 

实际上这几类的目标市场可能会不太一样,当然未来可以分享到最大收益和最大的市场容量和空间的一定是全球。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有能力把中国的智慧凝结的产品推到全球的公司,未来可能是我们第一的选择,这是一个。

 

对于创新药的研究,其实我反对用赛道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行业,我们在去年中期策略的时候做过一个类似于回顾性的研究。我们复盘了过去30年到40年纳斯达克的新药上市的公司,它的市值分布以及成它的成就。

 

我们发现了什么呢?实际上创新药是一个需要非常深的研究功底去沉浸的行业,意思就是赛道里面会有黄金,也会有大量的失败案例。

 

以肿瘤为例,全球最叫卖的35个肿瘤药占了全部肿瘤市场销售85%的市场。所以对于创新药来说,我个人反对用赛道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要选的是兢兢业业做研究,然后甄选出具备竞争力的,最具备大的市场空间的产品。

 

这里面可能需要从治疗领域,要从产品的早期研发去推导未来怎么改变一个领域的治疗指南和临床的路径。

 

根据这个角度,再结合比如说诊疗领域,因为现在的肿瘤研究越来越多的深入到一个分子层面,到了分子层面的同样一个疾病可能它的一些信号通路也是多元的。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这种combo医用的话会越来越多,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实际上很难有一家公司是把combo全都做全的,他需要在市场上去做很多的合纵连横。

 

所以我反对以赛道的角度看创新药,实际上还是要具体看到每个公司,每个产品,去看哪些东西是最有价值的,看它的商业变现的可能性。

 

这个领域可能需要构建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全球化的能力,因为很多一旦上升到这个产品,未来是要国际化,实质上你要看到这个产品都是有市场的,在欧洲市场等等。

 

这样的一个研究需要实际上就需要去研究很多海外对标的公司,它的产品研发是怎么样的,然后它的供应量体系是怎么定的,所以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积淀和投入的一个研究领域。

 

我们团队现在有1/3~1/2的力量基本上都放在创新药里面,实际上我们是为了即将到来的这一波创新药的大潮,也是用实业运营的角度,用一个大的赛道,希望能找到未来5年到10年的产业红利机会。

 

医疗器械的新老更迭总会到来

技术突破会带来庞大的增量市场

 

杨扬:在医疗器械这个赛道上面,您再点拨一下吧,给大家分享细分成长赛道上的一些好机会。

 

罗佳荣:其实我觉得你可能重点想讲的是积压吧?实际上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的。

 

我觉得其实新的东西也很难生产出来,所以这种新老的更迭实际上是刺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去进行不断的研发创新。

 

具体到这一块,以诊断为例,整一个大的领域从最早的生化、然后POCT(及时检测)然后包括分子。

 

从这个行业的角度上来说,其实生化相对是偏成熟的,现在生化领域进行的研发创新的比较少。免疫最大的可能就是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实际上是一个平台性的技术。

 

最早的话,我们那些企业是从2010年到2011年就有产品推上市了,到今年差不多是10年的时间,我们看到10年的时间行业里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它的技术平台,完善它的检验实际的开单。

 

然后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是从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渗透,所以现在从技术平台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它的产品是满足三级医院的需求,质量是过关的。当然外资的话现在可能主打的是流水线,是检验科总体的自动化。

 

内资企业在这一块也有一些公司的流水线也会开始进入商业化大量装机的阶段,所以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从办公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现在投资这个行业是正当其时。

 

因为它的国产渗透率是从15%到30%,行业整体还有一个行业性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的龙头公司拿到一个30%左右的复合增长,在三五年的时间里应该是非常确定的。

 

然后 POCT实际上是不是一个方法学的创新,但是融汇了持续深化的免疫的技术平台,分离的技术平台,它实际上是一个应用的场景,它的应用场景更多的聚焦在一些临床的科室,而不是传统的检验科。

 

国内POCT行业也是受制于过往的一些监管政策的制约,实际上国内的市场容量相对来说一直是比较小的,但是我们全球来看,POCT是检验里面最大的一个市场细分,所以这个市场在国家的五大重心建设里,因为大部分都是急救的科室,像脑卒中的诊疗中心,心脏的诊疗中心。

 

这些诊疗中心的设定需要的是什么?病人来了它需要及时的进行定性的,甚至定量的检测和临床干预,所以这里面对POCT的临床应用形成比较强的支撑。

 

另外就是分子,分子就是一个方法学的创新。比如说像正常肿瘤的话,我们知道要早发现早治疗,实际上5年的生存率是会很高的。但是中国的肿瘤往往发现在是中晚期,这样的一个状况会愈后的效果比较差。

 

现在从全球来看,从肿瘤的伴随诊断,然后早筛早诊,然后疗效监测到突发检测,这个领域从肿瘤的一些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到一些具体的液态活检等等,实际上国内国外都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在进行非常扎实的技术探索。

 

所以这个领域可能是方法学的一些更新和更多的临床证据的获取,它就是从0~1,从1~10的这样一个商业体系的诞生。

 

现在也未必就完全清晰了,还等着看这一两年中国的几家公司在纳斯达克或者说在 A股上上市,海外也一样,所以中国跟海外的同行几乎是处在一个起步跑的阶段。

 

一旦技术平台落地,产品经过前期概念性的验证进入商业化,我相信以后会开玩笑说“以前过年你一点小礼物,现在还不如送父母一套体检套餐来得更经济实惠”,但是这种套餐它一定是建立在有效的去甄别和早期发现疾病的基础上。

 

所以我相信一旦技术突破之后,它会带来一个非常庞大的增量市场。以检验为例,我觉得器件的领域非常多,也非常的少。

 

其实大家没有太大的必要把精力完全聚焦在一个心脏的支架上,毕竟这个技术在中国已经从2000年初到现在已经差不多15年以上了。

 

现在跨国公司在支架领域的话,除了后期可能有新的支架,传统支架现在已经很少有颠覆性的产品会出来,从技术原理的角度看也很难,未来咱们可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从2018年的药品带量采购之后,市场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消化之后,慢慢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商业规律,老的东西是会慢慢逐步被迭代掉,时间久了之后利润率是会慢慢下降的。

 

你要保证一个企业好的利益,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还是要靠创新研发,然后不断的推出具备临床获益的新产品,这是大的前提。

 

一旦是这样,大家就会发现,你未来的机会又是在重新进行分布的,这里面就会产生很多的机会出来。

(0)

相关推荐

  • 药企Q3报/预告净利润排行榜发布!TOP1提升近700%、半数以上正增长,这家企业下降7795%

    截止 10 月20 日,医药领域(不包括医药器械)共有79家企业发布准确的三季度业绩公告或预告. 以业绩预告中位数为基准,2020年Q1-Q3净利润实现正向增长的企业有42家,净利润同比减少的达37家 ...

  • 从“0”到“1”,中国创新生物药国际化进程加快!同质化内卷严重的PD-1,海外市场会是出路吗?

    5月18日,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共同宣布其共同合作研发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新药上市申请(BLA)获美国FDA批准,并进入正式审评阶段:成为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完整上市申请首次被美国FDA受 ...

  • 医药股的投资组合

    投资股市,选择行业的赛道十分重要,如果你是一位长期投资者,这个就更为重要了.选择好的行业和公司,你就可以做时间的朋友:如果行业选错了,时间大概率会成为你投资的敌人.从长期来看,生物医药行业显然是一个不 ...

  • 头条文章医药股

    医药从来就是一二级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全球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更是越发引来关注:近来,多只医药股出现了明显的股价波动,龙头医药标的屡创新高.同时,港股 .A股.以及科创板开通后,越来越多创新药企和创新医 ...

  • 华东医药跌停,集采模式下的医药股还有救吗?

    医药生物行业内分化加剧,未来医药医板块内结构性投资机会将是常态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刘雨辰 1月17日,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此批药品集中采购选择了33个品种,覆盖糖尿病.高血压.抗 ...

  • 医药行业投资思路整理

    [创新药] 龙头清晰,恒瑞医药.药企竞争格局,恒瑞.众生.石药最早进入500亿收入.最大问题是治理结构以及接班人的问题,去年恒瑞的孙总卸任董事长让位给周总,市场认为真正走出了职业经理人的路,而且是一个 ...

  • 恒瑞冲击全球制药20强,最大增量是什么?

    药企多并购网小编认为的增量是国际化和并购恒瑞在中国市场已经做得足够优秀,医药工业市值一哥,持续不断地高研发投入,带来产品线的焕然一新. 2017年,恒瑞医药工业营收138亿元,4年后的2020年,收入 ...

  • 医药行业2021年中期策略:把握创新核心赛道投资机遇

    医药行业2021年中期策略:把握创新核心赛道投资机遇 所属机构: 东北证券 研报作者: 李强 推荐评级: 增持 发表时间:2021-07-08 内容摘要 疫苗行业投资价值凸显:新冠疫苗全球接种量迅速上 ...

  • 千亿赛道“铲子股”名单!

    基建反弹 过去几天的市场风格发生了极大的翻转,高成长赛道板块表现颓靡,大金融.军工.基建等板块轮番强势. 从申万多级行业指数表现看,前一周基建链条上的钢铁(+6.2%,排名1).水泥(+4.0%,排名 ...

  • 10.14日:高景气板块:疫苗、CXO、医疗器械

    高景气板块 为什么又是医药板块,首先我们看近期的创业板综指,已经新高,不知不觉新高下,权重占比最大的就算医药行业. 技术走势不用多说,突破新高以后整理后继续一波趋势. 行业分析如下: 在历经5年的政策 ...

  • 迈瑞医疗市值超过恒瑞医药千亿 真是药不如械?

    摘要 [迈瑞医疗市值超过恒瑞医药千亿 真是药不如械?]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SZ)总市值超越了医药龙头恒瑞医药(600276.SH),成为中国医疗行业上市公司市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