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平吴必须先平蜀?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心伐吴,彻底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从263年灭蜀之后,东吴就已经形势非常孤立,蹙居东南,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战略支援,而东吴自身内部也一直在持续内乱,灭亡已经是早晚的事。所幸司马氏篡夺曹魏皇权之后,稳定内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才给了东吴一段苟延残喘的时机。
西晋灭吴在战略上采取的仍然是和曹魏时期曹丕伐吴大致相似的战略,即同时从荆襄和江淮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唯一不同的是,因为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所以西晋在益州进行了战略性的准备,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水师部队。这样,西晋灭吴之战就比曹丕伐吴多了水上的一路。
但恰恰就是水上的这一路,让西晋的胜算比曹丕大了很多,而且这次一举成功。在水师和荆襄方向的晋军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在荆襄地区的防线很快被突破,晋军沿江而下,吴军基本上未能形成多少有效抵抗,多数直接投降了。原因也很简单,吴军抵抗的重兵集团都在荆襄和江淮地区,所以荆襄防线被突破之后,沿江就没有什么重兵集团了。
果然,吴军在江淮地区虽然还在抵抗,但在晋军从荆襄地区突破之后,沿江而下,到了建康城外,很快吴军就完全放弃了抵抗,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这也就是后人诗中所说的:“王睿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北方在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时候,先夺取四川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历代北方政权统一南方,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操作的,先攻占益州地区,进攻东晋时同时从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两路出兵,同时再以水师出三峡,进行战略配合。但很意外的却是前秦失败了,未能复制西晋灭吴之战的成功,原因何在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前秦虽然也是三路进攻东晋,但前秦的进攻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在荆襄尚未突破的时候,江淮地区就贸然进入了不利于发挥秦军骑兵优势的水网地带。
这之后,北宋统一南方也还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照葫芦画瓢。赵匡胤先派兵灭了后蜀,然后进攻荆湖地区,再从水路和江淮地区两路进攻南唐,而南唐在水师被宋军击败后,步兵也很快就被宋军击溃了,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奉表出降,南唐由此灭亡。
蒙元灭南宋,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先攻占了四川,然后在荆襄地区与宋军死磕。等到增援的宋军被援军消灭之后,襄阳成了孤城,最终襄阳守军被迫投降,之后元军顺流而下,直奔临安,宋军就基本上再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抵抗了,只能投降。
清朝消灭南明算是不走寻常路,没有走以前的这些老路。清军入关之后,一边向西北追击李自成残部,一边直接进攻坐保东南地区的南明,而南明倚为长城的沿江四镇不战而降,南明门户大开,就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抵抗了,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直接出城投降。不过,这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南明这时候在江淮地区的防线尚未来得及用心经营,本身并不巩固,所以很容易就清军被突破了。
相比之下,只有解放战争最后的情况不太一样。解放军先在江淮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国军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之后,解放军就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接进攻江南地区,而这时候四野尚未南下威胁到华中白崇禧集团,四川更是还被国军当作最后的反攻基地。但解放军却仍然先夺取了江南,然后再分别进攻华中地区和西南,最后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