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上市“脱钩”有利化解入园难、入园贵

【原创】

幼儿园与上市“脱钩”

有利化解入园难、入园贵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指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这也意味着,民办幼儿园上市的路径被彻底阻断。今后,试图通过创办民营幼儿园上市融资、特别是海外融资已经没有可能。不仅如此,上市公司投资民营幼儿园以及将民营幼儿园作为概念来融资的路也被阻断。民营幼儿园只能是资产化,而不能资本化、证券化。

为什么要作出如此规定,从根本上讲,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从目标来看,《意见》明确规定,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也就是说,要想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就必须控制营利性幼儿园的规模和比重。因此,规定也明确,到2020年,全国公办幼儿园的比重原则上要达到50%。而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6.04万所,占比为62.9%。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公办幼儿园的比重提高近13个百分点,难度非常大。

很显然,要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重,除了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之外,就是要控制民办幼儿园的盈利能力,弱化民办幼儿园的资本思维,禁止将民办幼儿园资本化、证券化。一旦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来得太过容易,民办幼儿园的硬件高出公办幼儿园太多,要想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重,难度会更大。

事实也是,随着资本大量进入民办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资产证券化,民办幼儿园的硬件越来越豪华,占用的社会资源也越来越多,收费越来越高。公办幼儿园因为条件所限,大多条件比较简陋。因此,在如何让孩子上幼儿园问题上,也出现了相互攀比现象,导致学前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家长甚至不让孩子上幼儿园。显然,这是与教育发展的方向相背的。更重要的,从幼儿园开始就“拼”钱、“拼”经济实力,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恐生”的心理。为什么放开二胎,生育状况仍然不理想,上学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学前教育也是家长最为重视的教育阶段之一,特别是学前半年阶段,更是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关注。如果放任资本对幼儿园的冲击,其对学前教育的规范和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消费也处于平稳状态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决不能成为高消费场所,成为影响居民消费预期的因素。如果幼儿园消费动辄每月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会影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形成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两头拿好处的现象,形成恶性竞争。

学前教育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准则,以普惠为基本原则,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幼儿都能享受平等的学前教育,而不是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出现严重的不公平、不平等、不规范。尤其是普通居民家庭,也必须享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资源。如果因为规则的不平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人为的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平等,对于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有序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保证学前教育的公平性。没有公平性,就无法体现重要性。让幼儿园与上市“脱钩”,决不是否定社会投资办幼儿园的作用,也决不是不允许社会资本办幼儿园。“脱钩”的目的,是不想让幼儿园被资本绑架、被投机伤害。一些资本对幼儿园的投资,出发点并不是办学,而是投机,是想借助幼儿园这个平台,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如一些民办幼儿园发生的老师伤害学生事件,就是只注重用硬件吸引家长而不注重软件提供服务的结果,也是投机而不是投资的表现。

对那些旨在办学、心在教育的社会投资者,还是积极支持和热情欢迎的,也是没有作出限制的。通过一定手段提高办学规范程度及门槛等,是国家重视学前教育的充分体现,也是国家倡导公平正义和平等法治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办学的目标都要明确、动机要端正。民办幼儿园可以体现营利性,但也一定要突出公平性,要让幼儿园成为教育的平台而不是捞钱的工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