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乡探隐 | 民国司法行政部长王用宾的题匾为什么会在桑洲
王用宾题的“明经”匾
桑洲最早留日学生王德山与民国司法行政部长王用宾的渊源
陈以明
在桑洲王家王德山故居,发现光绪三十三年王用宾立的匾。据我查证,王用宾(1881-1944)国民党政要,字利臣、理成,号太蕤,别号鹤村,室名半隐园,山西临猗猗氏黄斗景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院考府首而小有文名。后入猗氏县学,补为廪膳生员,曾在本村设塾教童蒙读以补贴家用。二十六年(1900),县府保送考入太原府学堂,不久又转入山西大学堂。1904年以官费送留学日本, 先入日本盐仓铁道专科学校,后转入法政大学攻法律。1905年参加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之一,并被推举为同盟会山西支部长。民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临时议会议长、参议会议员、国民党山西支部筹备处处长、河南省代理省长、国民党北平政治分会秘书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法制和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司法行政部部长等职。1944年4月7日病逝。
王用宾为清朝官员。(网络照片)
为什么王用宾立的匾在桑洲王家呢?原来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人们开始瞩目日本。维新运动皆以日本为楷模。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张之洞﹑杨深秀等都以路近﹑费省﹑传习易为由主张派遣留日学生。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变,清朝统治几乎倾覆。为维护垂危的统治,清政府开始推行以练新军﹑改官制﹑兴学堂为中心的“新政”。向日本广派留学生被视为培养“新政”人材的快捷方式。从1901年起,清政府大力提倡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并许诺留学归来分别赏予功名﹑授以官职。1905年清廷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遂成为知识分子的一条出路。而日本政府亦企图通过留学生为其带来若干外汇,日本中下层人士希望和中国友好,加强文化交流,也主张吸引中国留学生赴日。在两国朝野的鼓动下,一时留日学生势如潮涌。据统计,1904年为一千四百五十四人。
留日学生既有官费生,又有自费生,自费生占很大的比例,1903年即占半数,后来比例更大。在日本教育界特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文学院各分校﹑法政大学速成科﹑振武学校﹑成城学校﹑同文书院﹑经纬学堂﹑清华学校及预备学校等学校中,留日学生最为集中;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留日学生两千四百零六人中,上述八校即占一千八百八十五人。和过去留学欧美专重理工相反,学文科的占绝大多数。法政﹑军事尤为留日学习的热门。1904年仅法政大学速成科就有中国留学生二百九十五人。
王用宾签发的委任状(网络照片) 王德山也是汹涌出国一员,在1904年在日本法政大学法律专业,王用宾也是日本法政大学法律专业同学,几年的同窗,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王用宾为王德山父亲直隶州判贡生王利廷而立明经横匾。 王德山清末在镇江、淳安任知县,民国转任临海县、慈溪县县长,后又任浙军第二师军法官。1906年童伯吹为首任桑洲白岩小学名誉校长,他为首任桑州白岩小学校长。王德山在王家宗祠的合抱粗木柱上撰写“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激人向上,催人奋发的楹联。他写的字有龙蛇飞舞之势,然结体奇崛变化,笔下似有千钧之力,有一种俊逸中寓朴拙的奇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点画线条在轻重长短中游走,仿佛是“戴着镣铐跳舞”,铿锵有力,法度森然,富有节奏感和立体感。单字结体险绝有趣味,章法漫不经心中透露出崇尚的自然情怀,虚实相间,颇具风韵。至今在桑洲老辈人中传颂,可惜在年之失修而消失,而人文蕴于桑洲百姓中。
王德山故居
□ 编辑:水东居士
□ 审核:白溪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