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梁|过冬

征集民国那些事儿

“乡土宁海”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宁海民国时期的文章和相关图片,要求:

1、民国时期宁海的趣闻轶事;

2、只记录不评论,新旧文章均可,文章内容字数不限;

3、到时候结集出版存档;

4、投稿邮箱:nbnh3889@163.com。欢迎来稿。

宁海中学特级教师

陈方梁

散文

过冬

当浓重的油彩淡化为点点水墨的时候,冬天就来了。

四季轮回,冬天是生存的一道坎。动物凭本能感觉,人类凭经验知道。

于是,在秋意尚未褪尽的时候,人与动物都已经为“想象”中的冬天忙开了。

猪努力地吃出一身肥膘,蚂蚁和老鼠都在积极地收藏食物,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忙碌了一个秋天的青蛙,也收起歌喉,上岸另寻自己的栖息之地了。

人在忙点什么呢?

一、番薯窖

翻起的土块,很多的番薯。

似山。

男人坐着,抽烟。女人蹲着,翻翻拣拣,给番薯分类。靠近男人的一堆,个大,色杂,偶有斑痕。男人看看,丢了烟蒂,左手拿起刨板,右手前后推动,大大小小的番薯纷纷成片地洒落,在地上卷起一堆带红丝的“雪白”。女人起身,拿畚斗扒拉,随着天女散花的动作,将“雪白”迅速铺展到地块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更耀眼了。

曾经的很长的一段年月,番薯都是饭桌上的主角,整块吃,切片吃,和米一起煮着吃。

一年四季。

于是有了储存的问题。储存是一门学问,晒干是最有效的一种。

但也是最无奈的一种。失去了原汁和精华,不但味同嚼蜡,还有可能把牙根咬脱。

人总是有办法的。

扛上锄头,找一方就近的坎壁,挖出一米见方的洞窟,铺上晾干的稻草。

精选光滑无斑痕,个头差不多的优秀分子,离身体寸余处剪去藤叶,留全根须,象小孩放进摇篮一样,依次排列;每放一层,铺一遍稻草,直至“客满”。

用石块垒实洞口,留有间隙通气,防兽类,不防人。

挖出沟壑,引开雨水,这是最后的工序。

明年开春,人们就可以吃到新鲜的番薯。经过一个冬天的去火,味道只会更纯。生吃,清香可口;加点糯米或粟米,则会一直粘到你心里去。

要走了,望一眼,把期待留在那里。

同时留下的,还有明年的种子。

二、

稻杆蓬

收割后的田野空旷寂静,随手束起的稻草象尚未列队的士兵。

士兵是最可爱的“人”。

耕牛过冬的主食,一日三餐的柴火,谈情说爱的屏障,小孩嬉戏的席梦思……你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稻草是生活的亲兄弟。

“兄弟”本应该请进家里,但因其体积大,不好安顿,只有想法在野外安身。

泥地有点湿,路边易散失,那就树上吧。学一学小鸟筑巢,人有时也虚心。

把稻杆晒透,晾一天。然后捆起,挑到一处。

找一棵树,就近,一棵中等不很弯的树。在跳起来也摸不到的高度,爬上一人,留着一人,用长竹杆挑送。先下后上,先里后外,先小后大再收缩,层层叠叠、脚踩手压。渐渐就有了模样,似伞,似缍,风雨不透。

收工时,擦去额上的汗水,四周转一圈,没有什么不满意的。结实、丰满、圆圆鼓鼓。忽然觉得有点象十月怀胎的孕妇,联想起家里的老婆,低声骂一句“妈的!”笑了。

“孕妇”骄傲地挺立着。一棵、两棵;田头、山脚;孤傲或成行。

阳光温暖。

飞来一只麻雀,落下。东张西望,寻寻觅觅;招来一群麻雀,落下。你争我抢,叽叽喳喳。

村路上,人牵牛行。小河边,草枯水清。牛喝水,人漫步。

三、

咸菜缸

秋末收获的,还有白菜。

人们忙着把白菜腌成咸菜。

腌了咸菜,一个家就不愁饭桌上没有下箸的,整个冬天的日子也就有了底色。

咸菜缸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家家户户,新旧不一。旧的多一些,甚至有好几代传下来的,留着修补过的痕迹,钢钉横七竖八地卧着,象蜈蚣的脚。

缸也有大有小,我们家人口多,所以缸很大,可装七石米的那种,叫七石缸。缸沿有人高,可藏人,是小时捉迷藏的常选场所。有一次犯了错误怕母亲惩罚,钻到缸里,任凭父母如何寻找叫喊就是不出来,急的父母为此大吵了一架。

缸要洗净,擦干;菜洗后也要阴晾几天,直到叶子有点蔫;再买很多的盐。

通常的腌法是用脚踩,并且限定为男孩,我被选中就很自然。

先铺一层菜,踩实,撒上一层盐;再铺一层菜,踩实,再撒上一层盐……如此反复。开始时感觉不好,硬硬的,踩到盐上还有些疼。后来就不一样了,菜越多越有弹性,人在上面踩踏,就象在绷床上跳跃,累也忘记了。

把最上面的一层踩出水来,撒好盐,压几块石头,大功就算告成。

咸菜最好吃的部分是菜梗和菜根,可生吃,有点酸有点咸,脆脆的。炒起来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总是菜叶。

《菜根谭》云:“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想想也是的,我们咬着菜根长大,事情果然就特别多,也果然未曾被难倒过。

后来又有了雪里蕻,就腌雪里蕻的咸菜,菜根就不大好吃了。

该准备的都准备了。

冬天就要来了。

想吃好粮

首选英莱达

宁海代销点:宁海中学西大门对面

学勉路小小超市 131-8592-0777 ( 吴先生 )

广告

□文章:陈方梁

(0)

相关推荐

  • 「故乡往事」那些年,家家有个咸菜缸

    文|王有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我记得老家--山东省宁津县郭皋村,所有家庭院子都里有两个缸,一个是水缸,一个是咸菜缸.咸菜缸有大有小,人口多的缸大,人口少的缸小,所盛的咸菜,与家人四季相伴 ...

  • 【飞红说吃】对酒当歌 力洋神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酒 是一种礼仪 是一种情趣 是一种心境 是一种气魄 李白斗酒,贵妃醉酒,湘云醉卧海棠, 也可青梅煮酒论英雄, 亦可与尔同销万古愁, 难得酒逢知己千杯少.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 ...

  • 陈方梁 | 高中生活二三事

    高中生活二三事 作者:陈方梁 作者高中毕业照 1974年初秋,一所区属高中在所辖的5个乡,招了两个班的高一新生,我是其中(2)班的一员. 一.特殊的开学典礼 报到的日子天已渐凉,但我们的心是热切的.这 ...

  • 番薯的N种吃法

    照理,我是没资格写这种既不像美食文化又不似忆苦思甜的文章的,一来我不是厨师,二来我不是正宗的山里人,三来我在农村呆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无论是吃番薯的次数还是个数,我既不可与前辈相提并论,也不能与正宗山里 ...

  • 咸菜萝卜最是香

    吃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是宋代读书人汪信民的名言,连伟人毛泽东也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我没有成事,是贫民白板一块,我爱吃萝卜白菜,这大概就是天生命苦的原因. 其实, ...

  • 陈方梁 | 老灶头

    老灶头 作者:陈方梁 家乡于我们这一代不仅是精神的家园,也是偶尔回归的落脚之所,但整修过几次的老屋依旧抵不住时光的侵蚀,已难以承载不断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家人聚集.几个兄弟商量后,在老屋后面原来养猪. ...

  • 章麒 |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师者有心,采撷智慧 --读陈方梁教育随笔<在路上>有感 作者 章麒 陈方梁老师作为浙江省优秀班主任.高中特级教师的宁海籍著名教师,著作颇丰.他是少数几位一直扎根宁海教育界的特级教师,在宁海 ...

  • 陈方梁 | 想做一只猫

    想做一只猫 作者:陈方梁 想做一只猫,在做了许多年人之后. 曾经很为做人自豪.在力大无穷的水牛被小小的我牵着走的时候,在手捧书本为动人的故事废寝忘食的时候--因此一直相信那段传说:上帝造了人类及万物之 ...

  • 陈方梁 | 我的二弟

    我的二弟 作者:陈方梁 二弟的墓 一 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记得那天是小年夜,你29岁. 29岁就走完了一辈子,我们都没有准备.所以当我赶到医院,看到你已经没有呼吸的身体,我忘了悲伤.我不相信一小 ...

  • 陈方梁 | 我为西夏来

    我为西夏来 作者:陈方梁 病后三年第一次远行,宁夏--是此行的目的地.不因塞上江南的绿荫,不因贺兰山脉的雄峻,也不因大漠千里的孤烟-- 我为西夏来! 一 知道西夏,是因为我喜欢大宋.大宋的政体宽和,经 ...

  • 陈方梁 | 那一锅翠绿,解了千古乡愁

    文化建设"一乡一品"之一市篇 编 者 按 宁海自置县以来已有1700余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2017年开始,在县委宣传部的引领下,各地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推 ...

  • 乡土情怀 |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陈方梁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陈方梁 不管是忙碌还是偷闲,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还记得初上讲台时的紧张慌乱,转眼间已是二十几年从教岁月.一直在一所学校呆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周而复始中变得熟悉.人们都说熟悉的地方没 ...

  • 【远方·书画摄影】《石头的故事》绘画·文/陈方莹 主播:小梅

    绘画·文/陈方莹 主播:小梅 编辑:憨憨 石头的故事 第一个石头画是一个铁杆小粉丝喜欢,每天路过都要和在屋里画画的我挥挥手,那天和他妈妈一起经过,他妈妈表达了对石头画的喜欢,说他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停留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