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唐初的一系列操作为什么让大唐差点变成了“大宋”?
本鬼在前文《这不是占便宜:唐太宗为什么说长孙无忌是“自己的儿子”?》中提到,唐太宗登基后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冗官。而除了冗官之外,李渊还给唐太宗留了一个棘手问题——冗爵。可以说李渊在唐初的一系列操作让大唐差点变成了“大宋”。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大唐创业开始。太原起兵后,李渊父子的主要目标就是占领隋朝都城大兴(唐长安)。太原到大兴之间的地区当时基本都在隋朝官员和关陇士族的控制之下,李渊父子必须收服或打败这些人才能占领关中和大兴。
李渊选择了见效最快但后患又最大的方法——用封官许爵收买人心。阅读史料时就能发现,从太原起兵到登基建唐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渊就是个“官爵批发商”。只要是在太原起兵到建唐期间加入李渊阵营的隋朝贵族和官员,无论才德如何,都能混个县公以上的爵位。
李渊用封官许爵收买人心的方法确实让他用最快的速度占领了关中和大兴,也在最短时间里接受了大批关陇士族和前隋旧贵,拿到了隋朝遗产的最大份额。但李渊的方法有三个重大缺陷,导致大唐差点变成了“大宋”,也导致了李渊被逼退位。那三个重大缺陷是什么呢?
第一个重大缺陷:李渊所封的官爵确实过多了,比如《旧唐书》就记载李渊“广封宗室以威天下,皇从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数十人,皆封为郡王”,而公爵更是难以计数。连唐初有名的墙头草宰相封德彝都批评李渊是“爵命既隆,多给力役,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
要知道从隋朝到李渊时期,朝廷的基础税源户口当时已经八百多万户锐减到了二百多万户。在基础税源仅有隋朝四分之一的情况下,李渊封的高级官爵却比隋朝还多。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财政的困难,李渊封的高级官爵有“虚实之分”,结果引发了更多的矛盾。
第二个重大缺陷:封德彝对李渊的批评还有:“历观往古,封王者,今最为多。两汉以降,唯封帝子及亲兄弟,若宗室疏远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汉之贾、泽,并不得滥封,所以别亲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这反映了李渊封赏的官爵存在明显的“滥封”问题。
李渊“滥封”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无功而封”和“功小重封”。比如李孝恭为大唐平定巴蜀、江南,战功在李唐宗室中仅次于秦王李世民。可李孝恭的爵位是郡王,而无功的宗室未满五岁时就能封郡王爵位。给宗室功臣分封的官爵尚且如此不公,就更不要说异姓功臣的官爵了。
第三个重大缺陷:在李渊滥封官爵的“蛋糕”中,关陇士族上层和隋朝旧贵拿到了最大份,而军功大臣、关东士人、寒门士人、反隋农民军乃至关陇士族的中下层只得了小份。在李渊亲自任命的十三位宰相中,代表军功的宰相只有两个,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是刘文静。
更要命的是,李渊还严厉打击和压制没分到官爵“蛋糕”的政治集团,比如刘文静被冤杀;为李渊立下赫赫战功的李靖却直到贞观元年才进入中央等等,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争也是李渊打压功臣引发的。可以说李渊只能代表少数集团的利益,大部分政治集团只能另寻明主。
综合来讲,李渊封的官爵加重百姓负担、不重公平、代表政治集团过少,是典型的“冗官冗爵”,而宋朝就是因为“冗官冗爵”才变成“大怂”的。幸亏天佑中华,历史选择李世民取代了李渊。而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就解决了“冗官冗爵”的弊政,这才让唐朝以盛世之名载入史册。